我记得2016年11月16日那天下午,北京雾霾压城。我在金融街的星巴克等人,邻座两个穿着考究的基金经理正压低声音争论着什么。”161116这个净值点很关键,”其中一人用搅拌棒敲着杯沿,”但你以为投资者真在乎那零点几个百分点的波动?”
这话像根刺扎进我心里。那天回家后,我对着电脑屏幕上那条蜿蜒的净值曲线发了很久的呆。我们总把基金投资包装成理性行为,但说实话,哪次赎回按钮被按下时,心里不是翻涌着恐慌或贪婪?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我观察很久了:净值披露越频繁,投资者反而越焦虑。就像给你病房里装个实时生命监测仪,每秒钟心跳数字都在跳——这哪是投资,根本是慢性折磨。我认识个老股民,每天下午三点前必坐立不安,非要等到净值更新才肯出门。有次小区临时停电,他居然打车到五公里外的网吧,就为查他那几只基金的当日净值。
现在想起来,161116那天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恰好撞上债市黑天鹅事件的余波。很多固收类产品净值突然跳水,那些号称”绝对收益”的产品单日跌掉2%——要我说,这数字本身不算灾难,但对比宣传册上”年化6%稳健增值”的承诺,就格外讽刺。
行业里有个不能明说的秘密:净值披露本身就是种营销工具。牛市时恨不得每小时更新一次,让投资者看着数字飙升肾上腺素;熊市时就开始大谈”长期价值””穿越周期”,甚至偷偷把净值更新频率改成每周一次。我认识某家私募的运营总监,他们系统里其实藏着两套净值计算模型——一套给客户看,一套内部风控用。
最让我困惑的是,我们一边用小数点后四位的精度展示净值,一边又心知肚明这些数字经过多少”技术处理”。比如那个经典的摊余成本法,本质上就是把亏损摊薄到未来每个交易日,让净值曲线看起来永远平滑向上。这就像给破洞的袜子绣花,绣得再美也改变不了袜子的本质。
前两天遇到个九零后基民,他说现在买基金主要看APP界面配色:”净值涨时飘樱花特效的我就加仓。”听起来荒谬,但某种程度上,这种荒诞比那些捧着报表装专业的人更诚实——至少他坦然承认自己是在情绪驱动下决策。
或许我们该学学荷兰人的”反基金”实验:他们推出一年只披露两次净值的产品,结果意外发现客户满意度反而提升。当人们不再每天被数字刺激,反而更关注资产配置的本质。当然这种模式在国内肯定被骂死——没有净值波动带来的多巴胺,投资还有什么乐趣?
(写完看了眼今天净值,得,又绿了。要不要赎回呢…再等等看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