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一家咖啡馆里遇见了一位连续创业者。他穿着略显褶皱的衬衫,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已经凉了的拿铁。”又没成,”他苦笑着,”投资人说我的项目‘缺乏想象力’。”有趣的是,三年前同样是这群人,对他的上一个项目——某个荒诞的”共享雨伞”概念——却趋之若鹜,称其”充满颠覆性思维”。
融资这件事,早已异化成了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
我们总被灌输说融资是科学,有一套精密算法:市场规模乘以渗透率减去竞争对手,再乘上一个叫”团队系数”的神秘变量。但恕我直言,这更像是现代炼金术。我见过太多团队为了凑齐投资人想要的”魔法数字”,把业务扭曲成畸形儿——强行开拓根本不需要的海外市场,就为了PPT上能多一行”全球化布局”;疯狂补贴制造虚假繁荣,本质上是在用投资人的钱买投资人的信心。
最讽刺的莫过于”估值艺术”。一家没有任何收入的公司可以估值上亿,只因讲了个好故事;而一家稳定盈利的传统企业,却可能被贴上”缺乏想象空间”的标签而被拒之门外。这让我想起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那个著名的展品:一把普通的折叠椅被放在聚光灯下,标价百万美元。当代融资市场本质上就是那间画廊,我们都在努力把自己的折叠椅包装成艺术品。
也许真正的融资悖论在于:你需要钱来证明自己不需要钱。所有投资人都在寻找”已经快要成功的项目”,就像只想购买已经中奖的彩票。我认识的一位投资人私下坦言:”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错过,而是错投。”这种风险厌恶已经让整个系统陷入僵局——资本宁愿在十个看似安全的项目里内卷,也不愿在一个真正创新的想法上冒险。
现在最令我担忧的是融资的”语言腐败”。什么”赋能”、”闭环”、”抓手”,这些空洞的术语像病毒一样感染了整个创投圈。有一次我参加路演,听到创始人说要用”区块链赋能传统农业建立去中心化种植生态”,投资人居然纷纷点头——后来才知道,他不过是想做个农产品溯源系统。这种语言通胀迫使每个创业者都不得不加入这场荒唐的竞赛,把简单的想法包装成晦涩的预言。
或许我们该回归融资的本源:不是购买梦想的期货,而是为价值创造提供燃料。我记得南方某个小城里的家具作坊,老板从未拿过一分钱投资,却用二十年时间默默打造出最好的实木工艺,现在国际订单应接不暇。有时我怀疑,那些最需要融资呐喊的项目,是否恰恰是最不值得投资的项目?
融资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沉默的反叛。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选择缓慢但自主的生长路径,像深林里的树木那样纵向扎根,而非追逐资本的阳光。这或许暗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当资本不再相信故事,故事只好开始相信时间。
在这个所有人都在奔跑的年代,敢不敢停下来,反而成了最大的冒险。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