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和一位老同学吃饭,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一款理财产品的介绍页面——中国人寿的某款分红险。屏幕上的数字排得整整齐齐,预期收益率写得明明白白,他却皱着眉头问我:”你说这玩意儿,到底是给我养老的还是给保险公司创收的?”
这个问题像根刺,扎进了我对保险理财的固有认知里。
—
1.
我必须承认,最初接触这类产品时,带着某种近乎天真的信任。那些穿着笔挺西装的专业人士拿着精算表,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告诉你:这是安全垫,是未来生活的保障。但经历了几轮经济周期后,我开始怀疑——当保险公司拿着你的保费去投资时,他们究竟是在为你的未来谋划,还是在为公司的财务报表添砖加瓦?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绝大多数理财险的合同条款里,”预期收益”四个字总是用最小的字体藏在附录里,而”保底利率”却像座无法逾越的山峰,牢牢压在收益曲线的底端。我不禁想起2015年那波万能险退保潮,当时多少人发现所谓的”高收益”在政策收紧后瞬间缩水——保险公司永远掌握着最终解释权,而你我只是规则的接受者。
2.
去年帮父母整理保单时,发现一份2008年购买的理财险。十五年过去了,实际年化收益勉强跑赢定期存款,但要是算上通胀,购买力其实是在缩水的。最讽刺的是,当初业务员着重强调的”复利奇迹”,在合同里居然是以保底利率2.5%作为计算基准的——这个数字放在今天,连货币基金都瞧不上。
但你说它完全没用吗?倒也不是。母亲去年做手术时,这份保单竟然成了最快能变现的资产。这种矛盾的体验让我意识到,保险理财本质上是在购买一种”确定性特权”:用潜在的高收益换取对抗风险的底线保障。就像买伞不是为了下雨天显摆,而是为了真的暴雨倾盆时,不至于淋成落汤鸡。
3.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聪明了。我认识几个95后,他们把保险理财拆解成两个部分:纯保障型产品+独立投资组合。用他们的话说:”让专业的做专业的事,保险公司替我扛风险,基金经理替我赚收益”。这种解构主义式的理财观,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传统理财险的尴尬处境——既要当安全卫士,又想当财富超人,结果往往两头不讨好。
不过话说回来,最近三年经济下行期,我那些买了股票基金的朋友半夜还在看K线图,而持有理财险的同事反而睡得踏实。这或许就是保险理财最隐秘的价值:它不是让你暴富的杠杆,而是让你在动荡时代保持体面的压舱石。
—
前两天路过中国人寿的营业厅,看见一对年轻夫妻正在咨询教育金保险。女士反复确认:”如果将来我们失业了,孩子的学费真的能保证吗?”业务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慢慢展开一份现金流演示表。
那个瞬间我突然理解,理财险销售的从来不是数字,而是对不确定未来的某种和解。就像航海者明知救生艇速度慢、空间窄,却依然愿意把它挂在船尾——在深不可测的命运海洋里,有时候慢即是快,少即是多。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