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城市运营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搞融资,不提‘智慧物流’和‘绿色出行’,投资人连咖啡都不愿意跟你喝。”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深圳湾看到的那排崭新的新能源物流车——银白色的车身印着“地上铁”的logo,在夕阳下闪着过于完美的光芒,像极了科技发布会上的概念产品。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说地上铁完成D轮融资的消息时,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为这个2015年起步的企业感到欣慰——毕竟亲眼见过他们的早期团队在龙华区的充电站啃着盒饭调试系统;另一方面又隐隐觉得,这个赛道正在被资本催熟得过快。当媒体报道着重渲染“数亿美元融资”、“估值翻倍”这些数字时,我们是否该问问:被资本裹挟的绿色出行,真的还能保持最初的节奏吗?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地上铁创始人早年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们最初测算过,每辆新能源物流车需要坚持运营4年才能盈亏平衡。但现在资本入场后,这个周期被压缩到2.5年——不是技术突破带来的效率提升,纯粹是资本要求的速度。这让我想起共享单车疯狂扩张的那几年,橙的黄的堆成小山,最后清算时连废铁价都卖不到。
最让我担忧的是商业模式的本末倒置。现在很多新能源运力平台把80%的精力放在讲故事融资,反而忽略了最基础的运营效率。上周试乘某品牌的电动物流车,司机师傅抱怨说:“续航标称300公里,实际开空调载货只能跑180,充电桩经常被网约车占着,平台给的调度费还不够我找桩的时间成本。”——你看,资本追捧的“数字孪生”“智慧调度”,在现实面前脆弱得像块饼干。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绿色”的本质。新能源车减少的是尾气排放,但资本驱动下的过度生产、频繁换车、电路损耗,这些隐性能源消耗从没人认真计算过。有次在东莞的零部件工厂看到,为满足突然激增的订单,生产线连夜赶工消耗的工业用电,可能比这批车未来三年省下的碳排放还多。这种荒诞的绿色悖论,就像为了环保改用纸吸管,却忘了造纸过程要砍伐森林。
不得不说,这个行业正在陷入某种行为艺术。投资人们围着PPT赞叹“车联网大数据”时,可能没注意到实际路况中,最影响配送效率的永远是老小区找不到停车位、写字楼物业不让进、下雨天电池衰减这些毛细血管级的问题。技术解决方案永远在云端的服务器里打转,却落不到被雨水打湿的柏油路上。
如果让我给这个赛道泼点冷水,我会说:慢一点或许更好。就像骑自行车的人都知道,爬坡时贸然换高速档只会更快耗尽体力。与其追逐融资轮次和估值,不如像成都那些老货运司机一样,先把每公里电耗成本再降两毛钱,把每个充电桩的周转率提升十分钟——这些笨功夫,才是真正撑起绿色物流的骨架。
毕竟当我们谈论“地上铁”时,本质上是在谈论如何让货物更高效、更低碳地流动,而不是让资本更华丽地变现。方向盘握在谁手里,车就会开往不同的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