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鲁迅成为品牌:一场文化救赎还是符号消费?

上周路过绍兴,朋友拉我去看鲁迅故居。青石板路依旧,咸亨酒店里挤满了举着黄酒自拍的游客。文创店门口,印着“早”字的布袋卖到128元一个——据说是因为鲁迅在课桌上刻过这个字。我捏着那个粗布袋子,突然有点恍惚:如果先生看到自己的墨迹成了潮流符号,是会冷笑一声,还是把烟头摁灭在柜台玻璃上?

这大概就是鲁迅文化基金会面临的核心悖论:既要守护思想的锐利,又不得不参与流量的游戏。去年他们搞过一场“鲁迅金句短视频大赛”,结果鲁迅人间清醒话题刷了十亿播放量。最火的一条是记念刘和珍君片段配着电竞比赛失利画面,弹幕里飘过满屏“破防了”“真的emo了”。你说这是经典普及的成功?可当我看见有中学生把“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当成失恋签名时,总觉得哪里卡着根刺。

基金会李秘书长和我喝过茶,他的焦虑很真实:“现在年轻人不是不读鲁迅,而是用解构的方式读。我们既怕他们误读,更怕没人读。”他手机里存着份数据——某售书平台显示,2023年狂人日记的买家有42%是Z世代,但书评区最高赞是:“建议改名职场发疯文学鼻祖”。

或许我们该承认,经典从来不是在真空里传承的。基金会那个被骂上热搜的“鲁迅IP联名计划”,其实藏着更深的无奈:当新青年的阅读量拼不过一条宠物视频,要不要用潮玩和联名T恤当药引子?有个细节很妙——他们和某国潮牌合作的卫衣,后颈标签处印着小小一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买衣服的人未必会注意到,但万一有人扯下标签时多看一眼呢?

最让我触动的是在乌镇见过的某个基金会志愿者。这个染蓝头发的00后姑娘一边发鲁迅金句书签,一边和游客说:“您扫这个码,能听先生原文骂人合集,带响儿的那种。”我问她为什么做这个,她眨眨眼:“比追星带劲啊!你看内娱偶像塌房还发律师函,鲁迅怼人直接写进教科书,永垂不朽懂吧?”

或许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焚香供着的圣像,而是允许每代人用自己方式“误读”的活水。当基金会开始容忍年轻人把野草读成心灵鸡汤,把阿Q正传当成职场生存指南时,某种笨拙却鲜活的对话正在发生。就像那个蓝头发姑娘说的:“先让他们觉得老头儿有意思,万一有人真想翻书呢?”

鲁迅文化基金会

离开绍兴前,我终究买了那个128元的布袋。结账时店员突然说:“其实这个‘早’字不是教人内卷,是提醒别浪费光阴——先生原话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你看,符号消费里也能长出意外的枝芽。

所以下次见到鲁迅基金会搞什么看似离谱的操作,先别急着骂媚俗。在这个注意力比钻石稀缺的时代,或许首先要让人愿意走近,才能谈怎样不辜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465/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