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厮突然神秘兮兮地问我:“你说TT这轮估值是不是虚高了?”他刚从某互联网大厂离职,正琢磨着要不要把全部积蓄投进某个TT概念基金。我盯着杯子里晃动的精酿啤酒泡沫,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望京SOHO电梯里听到的两个年轻人对话——“做号不如买号,买号不如赌平台崛起”。
这话现在细想,简直精准得可怕。
流量狂欢下的价值迷思
TT这轮融资最魔幻的地方在于,所有人都在谈论DAU、用户时长和广告填充率,却没人敢问那个最关键的问题:当算法推荐越来越精准,内容消费越来越高效,我们究竟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制造一场集体注意力溃散?
我认识个95后内容团队,去年all in TT短剧赛道。创始人小陈给我看后台数据时眼睛发亮:“单条爆款能带百万GMV,ROI能冲到1:7!”但问他三年后想做成什么样,他却突然卡壳。这种短期主义正在成为行业癌变——就像在流沙上建城堡,越是精美的数据看板,越掩盖不了底层生态的脆弱性。
资本狂欢中最荒诞的一幕是:投资人一边高喊“要投出下一个迪士尼”,一边用着漏斗模型计算着三秒完播率。某FA朋友私下吐槽,现在路演PPT里不加点“AIGC重构内容生产”都不好意思要估值。但真正去探访那些所谓AI驱动的工作室,发现所谓的智能剪辑不过是给老套的剧情模板套了个算法壳子。
增长背后的隐性成本
去年在成都参加某行业峰会,有个细节让我后背发凉。当某个千万粉机构负责人炫耀着“单月产出5000条短视频”时,台下没人追问这些内容消耗了多少创作者的心理健康。我认识的编导小雯曾经能写出电影级分镜,现在每天要量产20条“黄金三秒”套路视频——她说最痛苦的不是加班,而是发现自己再也看不进去超过十分钟的内容。
这或许才是TT估值模型里最大的黑箱:当资本把内容当成快消品来规模化生产时,是否在透支整个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就像个疯狂的农场主给奶牛打激素增产,却假装没看见牛奶里越来越浓的抗生素味道。
更吊诡的是监管套利现象。某MCN老板去年在私董会上直言:“趁着合规空隙期快速圈地,等政策收紧时早套现走人了。”这种赌场心态导致的结果是:真正想做品牌的内容方反而被劣币驱逐——毕竟谁愿意和用黑产流量起家的玩家比投放ROI?
融资狂欢中的冷思考
或许我们应该问个更本质的问题:当TT的日活超过10亿,它究竟该被定义为内容平台还是注意力交易所?看最近流出的投资人备忘录很有意思——所有人都在计算单个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却没人讨论这个生态里内容质量的熵增速度。
有个反直觉的观察:越是融资消息频发的阶段,越该警惕行业的泡沫指数。还记得2021年元宇宙概念融资潮吗?当时某个做虚拟人唇形同步的团队都能估值过亿,现在回头看看那些项目,活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资本有时候像喝醉的水手,拼命给快要沉没的船刷油漆而不是找漏洞。
我始终记得某位传统影视大佬的叹息:“现在年轻人宁愿看三十条猫咪视频,也不愿花两小时看部好电影。”这话虽然透着精英主义的傲慢,但确实指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资本把内容彻底数据化,我们可能正在培养一代无法进行深度思考的消费者。
或许TT这轮融资最该被关注的,不是又诞生了多少个亿万富翁,而是有没有人愿意把钱投给那些“低效率”的好内容——那些需要慢炖的文化养分,那些不迎合算法的人间观察,那些敢于和流量反着走的笨拙创作。
毕竟,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excel表格的公式里,而在那些算法算不清的人类精神褶皱中。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