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突然把酒杯往桌上一顿:”你说现在这世道,连卖煎饼果子的大妈都知道用算法优化出摊位置了,我们这些搞投资的要是还靠拍脑袋,是不是太落伍了?”这话让我突然想起正在募集的嘉实中小企业量化基金——这个把AI和街边小店强行”拉郎配”的产物。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产品名时我差点笑出声。量化投资?中小企业?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像让米其林大厨去炒路边摊,不是说炒不好,是总觉得哪里透着违和。毕竟在大多数人认知里,量化交易就该是那种在陆家嘴高层里,盯着满屏跳动的数字进行高频操作的精英游戏。而中小企业呢?更像是需要投资人挽起袖子蹲在车间里,摸着机器上的油污才能看懂的生意味道。
但转念一想,或许正是这种违和感里藏着机会。我见过太多基金经理对着财报吹毛求疵,却连自家公司楼下煎饼摊的月流水都算不明白。而量化模型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会因为企业老板说话带口音就调低评级,也不会因为工厂设在三四线城市就天然打折扣。这种”势利眼豁免权”,在当下的投资环境里反而成了稀缺品质。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去年我参观过一家给新能源汽车做配套螺丝的家族企业,老板得意地展示他们独创的”六角形应力分布算法”,说着说着突然掏出手机:”大师您等等,我先给幼儿园老师回个微信,今天孩子打架了。”——这种混杂着技术执着与生活烟火气的场景,要怎么塞进冰冷的数据模型?流水线传感器传来的实时生产数据或许能量化,但老板处理孩子打架事件的效率,又该如何赋值?
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中小企业量化”可能正在触碰投资哲学的边界。我们到底是在投资企业,还是在投资一组经过美化修饰的数据投影?有个做尽调的朋友说过个段子:现在有些企业早就摸透了尽调团队的G点,车间里特意安装会发蓝光的智能屏,虽然背后可能还是工人在本子上记台账——这种中国特色的”科技Cosplay”,不知道量化模型能否识破?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维度的问题。大多数量化策略都在追求短期统计套利,但中小企业的成长往往需要带着某种”慢”的勇气。我认识一家做工业传感器的公司,前三年净利润几乎是条水平线,第四年突然陡峭上扬——原来他们花了大把时间在测试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这种需要耐性的成长曲线,会不会被追求效率的量化模型提前止损?
或许真正的突破口在于”人机协同”的模糊地带。就像自动驾驶在极端天气仍需人工接管,对中小企业的量化投资可能也需要保留”人工超驰”按钮。毕竟有些最重要的变量,比如创始团队眼里的光,财务总监说到新产品时突然提高的语速,这些无法被结构化的信号,往往比财报上的数字更早知道企业会不会腾飞。
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小企业们,既害怕被资本遗忘,又担忧被算法误解。而试图用代码解读烟火气的嘉实这款产品,与其说是个基金,不如说是场关于”中国式创新”的社会学实验。实验的成功与否,可能取决于它能否在冰冷的算法里,保留那么一丝理解”小”的温柔。
(喝完第三杯酒时老王突然问:”所以你到底买不买?”我转着酒杯没接话。窗外正好有辆小吃车推过,车载喇叭循环播放着:”淀粉肠烤面筋——二维码扫码优惠。”你看,最朴素的商业智慧早就给出了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