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投:当”风投思维”遇上”小岗村基因”
去年冬天,我在合肥高新区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间听到隔壁桌两位创业者的对话。”找遍长三角的VC,最后还是皖创投那帮老哥最懂我们这种’土味科技’。”这句话让我差点打翻手里的怀宁贡糕——什么时候开始,安徽本土创投机构成了硬科技创业者眼里的香饽饽?
一、藏在”保守”面具下的激进派
表面上看,安徽省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皖创投)就像个穿着中山装的数学老师:管理着全省超80%的政府引导基金,投资项目名单里总少不了”新材料”、”高端制造”这类正经标签。但你要是翻开他们的投资备忘录,会发现些有趣的”叛逆基因”。
比如去年投资的某农业无人机项目。创始团队是几个从深圳回来的”安漂”,产品原型机在演示时差点烧了试验田。当时在场的某沿海机构投资人当场离席,皖创投的老李却蹲在地头跟创始人聊了半小时土壤墒情,第二天就带着农科院的专家杀回田间。这种”既要看BP更要看地头”的尽调方式,让我想起小岗村当年按手印的十八个农民——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押注变革的勇气,似乎刻在了安徽人的投资DNA里。
二、”慢半拍”里的快思维
在创投圈追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当下,皖创投的决策节奏常被同行调侃为”安徽速度”。但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明星项目中有个奇特的”三年现象”:晶合集成、埃夫特智能这些现在叱咤风云的企业,当年都经历过长达18-24个月的跟踪观察期。
我曾向他们的投资总监老王求证这个观察。这个前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投资人,边泡六安瓜片边给我算账:”合肥的人工成本比苏州低32%,但物流效率只差8%,这个剪刀差能养活多少智能制造企业?”原来所谓的”慢”,是在等产业配套的临界点。这种把地方经济学算进DPI(投入资本分红率)的算法,恐怕会让那些盯着TS(投资意向书)签字的VC同行们直挠头。
三、政府背景下的”野生”生存术
必须承认,带着国资背景做创投就像戴着镣铐跳舞。但皖创投的玩法颇有些”体制内朋克”的味道:他们主导的江淮汽车混改项目,竟要求管理层必须自掏腰包跟投——这在国企改革中堪称”狠招”。更绝的是去年某个半导体项目,他们拉着被投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在了皖北县城,用合肥1/3的薪资招到了留守家乡的985毕业生。
这种”带着枷锁反而跳得更野”的生存哲学,或许源于安徽人骨子里的现实浪漫主义。就像当年凤阳花鼓戏里唱的”说凤阳,道凤阳,十年倒有九年荒”——在资源约束中折腾出生存智慧,本就是这片土地的集体记忆。
尾声:创投圈的”新徽商”逻辑
当我在写这篇稿子时,朋友圈刷到皖创投最新领投的量子计算项目。评论区有同行留言:”安徽人现在都敢赌量子了?”我突然想起在徽州古城见过的老账本,那些清代徽商记载的”茶三成利,木五成险”的生意经。或许今天的安徽投资人,不过是把祖辈的风险计算换成了更时髦的赛道术语。
说到底,在全民追捧硬科技的时代,真正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在地化认知”。当沿海机构还在为”投早投小”的口号内卷时,皖创投们早已把办公室搬进了科大先研院的实验室、江淮汽车的车间,甚至皖南山区的茶园。这种”既懂政策语言又说得了车间黑话”的双重能力,不正像徽菜里的臭鳜鱼——闻着争议,吃着真香?
(写完这篇突然想吃胡适一品锅,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地域文化投射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