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工业机器人的朋友在平江路喝茶,他提到刚拿了顺融的投资。”你猜怎么着?”他转着茶杯笑道,”尽调时投资人带着自家投的半导体公司CTO一起来,直接在车间里拆解我们的传动结构——这种懂行的钱,在长三角还真不多见。”
这话让我愣了片刻。人们总习惯把苏州想象成园林评弹的温柔乡,却忽略了这座工业产值破4万亿的城市,早已成为硬科技角逐的修罗场。而顺融资本,恰似一柄藏在苏绣卷轴里的瑞士军刀。
2014年成立那会儿,多数本土机构还在追消费互联网风口,顺融却埋头扎进产业园区。我采访过他们的创始合伙人,对方用吴侬软语说出狠话:”苏州工厂流水线每分钟流过的真金白银,比APP虚构的日活数据实在得多。”这种近乎偏执的务实主义,让其在后来资本寒冬中反而逆势扩盘。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产投联动”模式。不同于传统VC砸钱等退出的打法,顺融把被投企业拧成产业链同盟——做机器人的给半导体厂做自动化改造,新材料企业优先供应新能源客户。这种带着苏州特质的”产缘投资”,让人想起明清时期苏州商帮的联号制,只不过筹码从丝绸漕运换成了芯片算法。
但隐患也潜伏在优势里。去年某家被投医疗企业面临技术路线抉择时,顺融推动其与体系内企业协同的力度,一度让创始团队担忧失去独立性。这种”深度赋能”与”过度干预”的界限,在投资圈永远是个危险的艺术。就像苏州河既能载舟亦能覆舟,产业资本的密集捆绑既是护城河,也可能成为创新的枷锁。
最近注意到他们开始布局商业航天——在太湖畔讨论火箭燃料配方,这种画面本身就充满未来主义的张力。或许正如苏州古城门与纳米科技园的并置,最传统的智慧反而能孵化最前沿的野心。当别家基金还在追捧AI大模型时,顺融的投资人可能正蹲在胜浦镇的模具厂里,对着某个陶瓷基板问:”热膨胀系数怎么控制?”
说到底,这家机构的特别不在于投出了多少独角兽,而在于用绣花般的精细度重构着投资逻辑。在资本越来越像暴雨般倾泻的年代,他们坚持着苏州工匠式的”滴灌”——每一分钱都要渗进技术的土壤深处。这种慢,反而成了最快的护身符。
(写完突然想起:上周在生物医药产业园电梯里,听见两个工程师吐槽”顺融的人连蛋白折叠速率都要问”,不禁莞尔——这大概就是苏州式投资的温柔固执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