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便利店灯光总是特别刺眼。我攥着第三罐红牛,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突然想起老同学小王的朋友圈——他刚晒完马尔代夫的蜜月照,定位是某世界500强公司的带薪年假。这个瞬间,我对自己选择创业这条路产生了某种荒诞的怀疑:我们真的活在同一个时空吗?
1. 关于”自由”的黑色幽默
创业圈最爱标榜”时间自由”,但没人告诉你这种自由的代价是24小时待机。去年产品上线前夜,我在医院边打点滴边改PPT,护士看我的眼神像在看一个亡命之徒。反观我那位在国企做HR的学姐,每天五点准时在健身房打卡——她称之为”职场人的尊严保卫战”。
有趣的是,打工者向往创业者的决策自由,创业者却偷偷羡慕打工者的”免责自由”。当你在会议桌上轻飘飘说”这个方案不行”时,背后是无数个失眠夜堆砌的试错成本。而打工者的美妙在于,方案搞砸了最多挨顿骂,工资条上的数字依然体面。
2. 安全感的量子态
我认识个连续创业者,他把社保断缴称为”信仰充值”。这话听着热血,直到有次他急性阑尾炎发作,才发现医保卡冻结比手术刀更让人心凉。打工者每月雷打不动的五险一金,在创业者眼里成了奢侈品。
但吊诡的是,真正经历过裁员潮的人会告诉你,所谓职场安全感更像皇帝的新衣。朋友阿杰在某大厂兢兢业业三年,离职时所有积蓄刚好覆盖被套牢的股票。相比之下,我那间总在破产边缘试探的工作室,倒逼我练就了三份随时能变现的副业技能。
3. 成长曲线的暴烈与温柔
打工者的能力提升像坐观光电梯——有明确的楼层指引,但窗外风景永远隔着玻璃。创业者的成长则像徒手攀岩,上一个抓手可能是投资人画的大饼,下一个落脚点就变成供应商的催款单。
记得第一次见投资人时,我精心准备的商业计划书被当场指出五个致命漏洞。那种羞耻感比任何职场PUA都来得猛烈,但第二天我就学会了用财务模型讲故事——这种被迫进化,是打工三年都未必能获得的加速度。
4. 关于选择的真相
最近有个现象很有趣:我创业圈的朋友开始研究”上岸”攻略,而体制内的朋友纷纷咨询”轻创业”。这让我想起围城里那个著名比喻,只不过现代人的困境在于——我们同时站在城墙内外。
或许根本不存在绝对正确的选择。就像我那个最终选择做自由职业者的前同事说的:”打工时觉得自己是笼子里的仓鼠,创业后发现不过是换成了野外求生模式。”区别只在于,你更擅长应对哪种形式的焦虑。
此刻窗外天已微亮,咖啡机发出疲惫的嗡鸣。我突然明白,无论是创业三年还是打工三年,本质上都是在练习与不确定性共舞。只不过前者逼你直面深渊,后者教你戴着镣铐起舞——而真正残酷的可能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证明,自己选的那条路不是个愚蠢的错误。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我收到了第七封投资拒绝邮件。但奇怪的是,这次我居然有心情给自己煮了碗泡面,还奢侈地加了两个蛋。这大概就是创业者特有的受虐美学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