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素质:当”坚韧”变成一种病态
我永远记得2018年那个凌晨三点,在深圳一家24小时咖啡馆里,坐在我对面的张总——一位连续创业者——突然崩溃大哭的场景。他的公司刚拿到B轮融资,估值过亿,却在庆功宴后独自来到这里修改PPT。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于”创业者素质”的讨论,可能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被神化的”坚韧”与现实的代价
创业圈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你必须是个”打不死的小强”。投资人喜欢听你说”连续72小时不睡觉”的故事,媒体热衷于报道”卖房创业”的悲壮。但很少有人问:这种近乎自虐的坚持,真的必要吗?
我见过太多创业者把”All in”挂在嘴边,却分不清这是战略选择还是自我感动。去年接触的一个AI项目,创始人王琳(化名)在明知技术路线有问题的情况下,仍然抵押了父母房产继续投入,只因不愿承认失败。结果呢?不仅血本无归,还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
创业不是苦行僧修行。真正的坚韧应该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的智慧。可惜在创业神话的包装下,我们常常把固执当美德,把偏执当信仰。
“快速学习能力”的黑暗面
每个创业导师都会告诉你”要保持空杯心态”。但没人警告过:学习曲线太陡会折断脖子。我合作过的一位90后CEO,每周要求团队学习三个新方法论,产品方向半年内变了四次。团队精疲力竭,最后做出了个”四不像”的产品。
更讽刺的是,某些所谓的”学习”不过是焦虑驱动的知识囤积。参加各种峰会、混各种圈子、追各种风口,美其名曰”保持敏感度”,实则是在逃避做艰难决策的责任。就像我认识的一位硬件创业者,三年参加了47场创业培训,公司却连原型机都没做出来。
真正的学习能力不在于吸收速度,而在于筛选标准。创业者最该培养的,或许是说”这个我不学”的勇气。
人脉网络的幻觉
“你要混圈子”——这是最害人的创业建议之一。五年前我刚入行时,也曾迷信各种创业酒会,直到有次在某个高端论坛上,亲眼看见两位互称”兄弟”的创始人,离席后立刻在微信群里互相诋毁。
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不是情感投资。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那些整天晒与大咖合影的创业者,往往公司做得最挣扎;而几位真正做出成绩的创始人,他们的通讯录可能短得惊人。
关键不是你认识谁,而是谁真正愿意为你背书。与其浪费时间混圈子,不如把产品做好——好到让资源主动来找你。就像我采访过的一位SaaS创始人说的:”当你的NPS超过60,投资人会自己翻墙来找你。”
被低估的”无聊素质”
现在说说那些很少被提及,却真正决定生死的素质:
睡眠能力:不是指能熬多久,而是指在高压下仍能快速入睡、高效休息的本事。我跟踪研究的20位连续创业者中,能保持6小时以上睡眠的,企业存活率高出37%。
无聊忍耐力:创业不总是改变世界的激动时刻,更多是处理薪资纠纷、修改合同条款、调试bug这些琐事。能享受这种”无聊”的人,往往走得更远。
适度自私:太多创业者被”要对所有人负责”的道德枷锁压垮。但事实是,有时候你得先救自己,才能救公司。就像飞机上的氧气面罩原则——先给自己戴好。
当我们在谈素质时,到底在谈什么?
或许我们该停止罗列”创业者必备素质清单”这种无聊游戏。创业不是考公务员,没有标准答案。我越来越觉得,最好的创业状态是保持”清醒的违和感”——既入世 enough to play the game(足够入世以参与游戏),又出世 enough to see through the bullshit(足够出世以看透本质)。
三年前那个在咖啡馆崩溃的张总,后来关掉了公司,去云南开了家民宿。上周收到他寄来的明信片,背面写着:”现在我才真正开始创业——经营自己的人生。”这让我不禁怀疑,或许我们讨论创业者素质时,最该先问的是:你准备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了吗?
毕竟,没有健康的创作者,就不可能有健康的企业。在这个鼓吹”狼性”的时代,或许最大的创业勇气,是允许自己偶尔当个”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