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一场精心包装的幸存者偏差游戏

上周和一位连续创业者喝咖啡,他刚拿到A轮融资,却苦笑着说:“现在投资人比创业者还会画饼。”这句话让我愣了几秒——我们是不是都陷入了某种集体幻觉?

风险投资这个行业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本质上是在用确定性的方法论去赌不确定性。投资人整天把“赛道”、“护城河”、“颠覆性”挂在嘴边,但我见过太多项目,BP写得像科幻小说,落地后却连小区便利店都颠覆不了。去年我参与过某个AI教育项目的尽调,团队全是常春藤背景,技术演示时效果惊艳得让人起鸡皮疙瘩。但当我们悄悄走访实际用户时,发现有个初中生拿着他们的智能笔在课本上画乌龟——最智能的功能反而成了最昂贵的涂鸦工具。

或许真正的风险不在于项目失败,而在于我们过早地用资本催熟了不该催熟的东西。就像在实验室里给蝴蝶注射激素,硬是让蛹提前裂开,最后得到的可能是翅膀畸形的怪物。我总想起2018年陪朋友见投资人的场景,那位穿着Patagonia背心的合伙人不断追问“规模化速度”,却没人问“为什么这个世界需要这个产品”。后来项目果然在烧完2000万后成了死亡名单上的一个数字。

现在最让我警惕的是那种“标准化赌法”——看团队背景是否金光闪闪,看市场空间是否够大,看技术是否够性感。这套方法论本质上和星座算命没区别,都是用过去的成功模板来预测未来。但真正的颠覆性创新往往来自车库里的怪人,而不是穿着定制西装的路演专家。就像当年谁会觉得个辍学生要在宿舍搞社交网络?现在投资人却恨不得给每个大学生发BP模板。

风险投资理论

有意思的是,风险投资行业自身正在遭遇反噬。最近和某基金合伙人聊天,他坦言现在募资PPT里最受欢迎的不是IRR数据,而是ESG条款——这年头连赌徒都要先证明自己道德高尚。也许再过十年,我们会看到风险投资演变成某种风险对冲游戏:用95%的资金投稳妥的“假创新”,用5%的钱真赌未来,就像在超市买有机蔬菜的同时偷偷往购物车里塞薯片。

有次在硅谷参加Demo Day,看着某个区块链项目在台上激情澎湃地讲着要重塑生产关系,台下投资人一边刷着Coinbase行情一边鼓掌。我突然觉得这场面特别后现代:每个人都在扮演自己角色,但没人真正相信剧本。或许风险投资的终极秘密在于,它本质是场大型行为艺术,用资本作为颜料,在名为“创新”的画布上涂抹出这个时代最昂贵的幻想。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我该去给那个画乌龟的初中生发个实习邀请了——说不定他才是真正看透本质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380/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