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投资背后的冷思考:当资本遇上蓝天

上周在虹桥机场等延误的航班时,我盯着航站楼里那块”中翼航空投资有限公司”的广告牌发了半小时呆。这家名字听起来颇为正统的公司,其实藏着中国航空业最有趣的悖论——既要保持国企的稳健形象,又要在高度市场化的航空领域杀出一条血路。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说中翼是在某航空论坛的深夜灌水区。某个自称”业内老炮”的网友吐槽:”现在搞航空投资的,十个里有九个在玩资本游戏,只有中翼还在老老实实建机库。”这话当时让我笑了好久——在2023年还在用”老老实实”形容一个投资公司,不知道是夸奖还是讽刺。

但真正让我对这家公司产生兴趣的,是去年他们某个被媒体轻描淡写带过的决策:拒绝参与某热门低空旅游项目的融资,转而给西北某省的支线机场改造投了重金。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简直蠢得可爱——前者能快速变现,后者可能十年都看不到回报。但今年第一季度数据出来时,当那些追逐热钱的投资者发现低空旅游项目因为空域管制纷纷搁浅时,中翼投资的那些支线机场反而因为”一带一路”的物流需求成了香饽饽。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下象棋的经历。我爷爷总说:”别老盯着对方的车马炮,看看那些没过河的小卒子。”中翼的投资策略就有这种看似笨拙的智慧——在所有人都追逐5G、新能源的时候,他们还在给传统的机场地勤设备升级投钱。某个和他们打过交道的朋友跟我说了个细节:中翼的项目经理真的会穿着反光背心在机坪上数地勤车辆的使用频次,这种”土法调研”在充斥着PPT融资的当下显得格外珍贵。

中翼航空投资有限公司

不过最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国资背景。很多人都觉得国企投资必然保守,但中翼最近在航空新材料领域的布局却相当大胆。他们投资的某家碳纤维复合材料公司,去年还在被同行嘲笑”烧钱玩概念”,今年突然就拿下了C919的二级供应商资格。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精准度——既要在国资体系的框架内运作,又要抓住市场化机遇——反而比那些号称”完全市场化”的投资机构更让人佩服。

当然也不是没有隐忧。有次和某航司高管喝酒,他半醉半醒地说:”中翼什么都好,就是太像模范生了。”这话点醒了我——在需要野蛮生长的投资领域,过度追求稳妥可能会错过真正的颠覆性机会。就像他们去年错过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项目,现在估值已经翻了二十倍。

站在候机厅落地窗前,看着跑道上起落的飞机,我突然觉得中翼很像航空界的”长期主义者”。在这个追求快周转的投资时代,他们坚持着某种老派的投资哲学——或许不够性感,但当经济周期来临的时候,那些扎扎实实建起来的机场设施、培育起来的供应链体系,反而成了最抗风险的资产。

写完这些的时候,广播里终于传来登机通知。看着登机口排起的长队,我忽然想起个数据:中翼参与投资的机场项目,准点率平均比行业高出13%。这个数字或许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注解——在所有人都想着飞得多高多快时,还有人记得让飞行这件事变得更踏实可靠。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377/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