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行业里最时髦的不是年化收益率,而是ESG评分和碳中和路线图。杯中的威士忌还在晃荡,我却突然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听说惠新基金时的场景——那时他们刚把”社会影响力权重”写进投资决策流程,业内不少人嗤之以鼻,说这不过是又一场绿色洗白。
但事情似乎正在起变化。上个月惠新发布的年报里,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他们主动砍掉了两个年化22%的新能源项目,理由是供应商存在劳工权益隐患。这个决定在内部吵了整整三个月,最后是创始人拍了桌子:”我们要赚的是带着体温的钱,不是冷冰冰的数字。”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青海见过的光伏电站。当地牧民指着泛着蓝光的电池板说:”以前资本来了又走,只留下被租金抬高的物价。但这次不一样——”他掰着手指给我数,培训中心建了,双语幼儿园捐了,就连电池板清洗都优先雇佣拿不到外出务工机会的中年人。某种程度上来讲,惠新这类基金正在重构资本的伦理边界:效益不再是唯一的北极星,投资成了一种带有体温的社会对话。
当然质疑从未停止。有同行直言这是”圣母病发作”,在季度考核的压力下,情怀能撑多久实在要打个问号。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去年规模反而涨了40%,LP名单里出现了不少大学捐赠基金和家族办公室。或许这个世界真的在悄悄改变——当黑石都在组建影响力投资团队时,或许该重新理解什么叫”聪明钱”。
最打动我的倒不是那些光鲜的案例,而是某次尽调时偶然看到的细节:惠新的分析师在甘肃农村考察时,会多留半天时间坐在炕头和农户扯家常。这种近乎”低效”的田野调查,反而帮他们避开了某个包装精美的农业物联网陷阱——当地人都知道那家公司的传感器根本扛不住沙尘暴。
资本是否该有温度?这个问题本身或许就带着中产阶级的浪漫想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基金们开始讨论社区共生性而非单纯的投资退出机制,当ESG从年报里的装饰章节变成真金白银的决策依据,某种微妙却坚定的转变正在发生。
惠新的实验未必能成功,商业逻辑和理想主义的碰撞从来都不轻松。但至少有人在尝试回答那个古老的问题:当我们谈论投资回报时,我们到底想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杯中的冰块渐渐融化,就像某些坚固的边界正在缓慢消融。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