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件驱动”撞上净值曲线:一场与市场情绪的捉迷藏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突然盯着手机屏幕叹气:”你说这嘉实事件驱动,净值怎么跟过山车似的?我去年听券商朋友推荐买的,现在账户绿得能炒盘青菜。”他灌了口啤酒,”早知道还不如存余额宝。”

我盯着杯子里晃动的泡沫,忽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一位基金经理——当时他正眉飞色舞地解释如何通过并购重组事件套利。”市场越是恐慌,越是我们的狩猎场。”他搅拌拿铁的小拇指戴着枚奇怪的钛合金戒指,据说能实时震动提示重大公告。

但现实往往比理论骨感。去年新能源板块集体暴雷时,我亲眼见过事件驱动策略的残酷一面:某只重仓票因为董事长被带走调查,单日净值暴跌7.2%。最讽刺的是,当晚的券商电话会上,研究员还在强调”黑天鹅事件本身就是超额收益的来源”。当时我就想,这大概就像告诉溺水的人:呛水是学会游泳的必经之路。

事件驱动基金本质上是在和时间赌博。上市公司发个重组公告,就像往池塘里扔了块石头——基金经理要抢在涟漪散开前计算出波纹的最终范围。但问题在于,现在的A股池塘里挤满了拿着声纳探测器的捕鱼人,有时候你以为是鲟鱼,捞上来却是条戴着假鳞片的草鱼。

我特别注意到个有趣现象:这类基金净值波动往往呈现”阶梯式跳跃”。平稳大半年不动弹,突然某个季度暴涨15%,然后继续装死。这种特性让定投者非常难受——就像等待一场不知道会不会来的台风,既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

最近科创板解禁潮就是个典型剧本。理论上说,大股东减持应该利空吧?但某些基金反而提前布局,赌的就是”利空出尽是利好”的反身性逻辑。这种操作需要对人性有近乎变态的理解——你得预判其他投资者会如何预判你的预判。有时候我觉得他们不是在分析财报,根本就是在做群体心理学实验。

嘉实事件驱动基金净值

当然最让我困惑的是估值技术。并购重组停牌三个月,同行都在用指数收益法估算净值,嘉实却突然改用可比公司法。这就像足球比赛打到一半,裁判突然宣布改用手球规则。普通投资者打开账户时,根本不知道净值里掺了多少”合理想象”的成分。

或许事件驱动基金本该是聪明钱的游戏场,但当银行渠道把它包装成”稳健增值”产品卖给大妈时,事情就变得荒诞起来。就像给素食主义者端上一盘雕成胡萝卜形状的刺身,吃坏肚子都不知道该怪谁。

放下酒杯时我突然意识到:净值曲线从来不只是数字的舞蹈,更是人性贪婪与恐惧的心电图。老王最终会不会赎回我不知道,但每个盯着那根曲线失眠的夜晚,本身就已经是场精彩的事件驱动——只不过这次被驱动的是投资者的心跳。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359/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