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在朋友圈晒出咖啡拉花证书,配文“最小而美的自我投资”。我盯着那张薄纸片,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清迈夜市遇见的银匠。他用半辈子积蓄盘下两平米摊位,手指布满烫痕却笑着说:“这才是投资——用皮肉换自由。”
我们这代人似乎患上了“投资焦虑症”。报瑜伽课叫投资健康,买香薰机叫投资睡眠,甚至连看场话剧都要包装成“精神资产配置”。当所有消费被冠以投资之名,钱包的消瘦便显得理直气壮起来。某位网红经济学家说得好:“当代年轻人用星巴克的价钱买学区房幻觉。”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上周参加某“知识付费”线下沙龙。台上90后导师正兜售用睡前半小时实现阶级跨越,台下白领们像朝圣般记录金句。中场休息时,隔壁姑娘向我展示她的投资清单:199元的碎片化阅读课,299元的社交话术包,连冥想APP都买了终身会员。她眼睛发亮地说:“这些小额投资叠加起来,就是复利奇迹!”
可我记得父亲那辈人的投资——把半年工资塞进机床培训班,车间油污里泡出八级技工证书。如今这种需要延迟满足的真实投资,反倒被嘲笑的“回报周期太长”。我们沉迷于9块9的理财直播课,却不愿花三个月啃完证券分析;愿意为“认知升级”付费四位数,却觉得图书馆年卡120元太贵。
或许最讽刺的投资发生在昨天:我付了1888元参加“反消费主义”讲座,坐在镀金座椅上听教授拆解资本陷阱。散场时所有人涌向签售台,花300块买下精装版断舍离。那个瞬间我突然明白,我们早就不在乎投资本身,只是沉迷于“正在变好”的仪式感。
就像我最终没告诉朋友,她的咖啡证书在职业鉴定中心属于C类培训资质。有些投资之所以显得小,不是因为金额,而是它恰好能塞进当代人焦虑的缝隙里——就像往无底洞扔石子,我们需要的只是坠落时那片刻回响。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