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FA的老友在成都城南喝夜啤酒,他夹起一块冒脑花突然感慨:”你看这玩意儿,看着吓人,吃着真香。四川的资本圈,有时候就跟这盆脑花一个道理。”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是啊,说起钱坤投资,外界总爱盯着他们投了哪个独角兽,赚了多少倍回报——就像外地人盯着火锅里的辣椒看,却忘了真正决定味道的,是那锅熬了三十年的老油。
我三年前接触过钱坤的某个LP,这位做白酒起家的老先生有句话特别有意思:”在四川搞投资,你要先学会在茶馆里发呆。”当时觉得是故弄玄虚,直到后来见证他们错失某个风口项目却在两年后以三分之一价格收购了竞品,才咂摸出点味道。这儿的资本运作带着某种独特的”慢哲学”,就像青城山的道观,香火看着不旺,却能让香港来的基金经理出门时莫名其妙多捐三万功德钱。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钱坤系高管们的办公室墙上,几乎都挂着”上善若水”的书法——不是印刷品,是真找本地老先生写的,墨迹里还藏着几处刻意的枯笔。这种审美偏好背后,藏着套”盆地投资逻辑”:不追求浪头最高的潮水,而是像都江堰那样修渠引水。当年他们错过整个共享经济风口时被同行嘲笑,结果2021年资本寒冬时,反倒是这些”保守派”握着现金开始捡漏。
最近有个很有意思的案例。某家做智慧农业的初创公司,技术团队全是电子科大的博士,却在见沿海资本时屡屡碰壁。钱坤的尽调负责人跑去大凉山的草莓大棚住了三天,回来就拍了板。后来才知道,他们看中的不是AI算法多精妙,而是发现这套系统能让彝族老乡用彝语语音控制——这种”土味科技融合力”,恰恰是很多光鲜的TS里最容易忽略的毛细血管。
当然这种策略也有软肋。去年某新能源项目上的犹豫,就让钱坤错失了最好的退出窗口。但有意思的是,他们转头就把这笔钱投给了做电网消纳技术的团队,像是早就备好了B计划。这种打法让我想起四川的竹编工艺,看着每个环节都松松垮垮,成品却异常坚韧。
或许盆地的地理特征真的会塑造资本性格。在北上深资本追逐着海浪般一波接一波的风口时,成都的资本更像是在打麻将——看似不紧不慢地摸牌,其实脑子里算的是整个牌局的流向。最近他们突然开始布局虚拟电厂赛道,听说决策依据之一是参考了四川水电的季节性波动数据,这种”用老祖宗智慧算新经济账”的路数,确实很”川派”。
夜啤酒喝到最后,那位FA朋友突然说了句实话:”别被’慢’骗了,这帮人搞起并购来,手速比火锅涮毛肚还快。”是啊,毛肚在红油里七上八下只要十五秒,但前提是那锅底得熬够时辰。
(后记:写完这篇突然想起,钱坤的创始合伙人好像真是个业余川剧票友,最喜欢变的是”吐火”绝活——把看不见的火种含在嘴里,等需要时吹口气就能燃起烈焰。这或许就是盆地资本最真实的隐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