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几杯下肚后他突然问我:“你觉得散户最致命的幻觉是什么?”没等我回答,他自己接话:“就是总以为市场里有个叫’主力’的超级英雄,随时准备着来拯救自己的股票。”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想想还真是,我们这些小散天天盯着资金流向,研究龙虎榜,不就是在找那个传说中的“主力”吗?但说实话,经历了2015年的熔断和去年新能源的过山车行情后,我越来越觉得——所谓主力,可能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
记得刚入市时,我也迷信过“主力吸筹”的说法。当时重仓了一只传媒股,每天盯着分时图上的每笔大单,暗自计算主力成本。有次看到连续三天尾盘都有百万级买单,兴奋地给朋友发微信:“主力进场了!”结果第四天直接低开8个点,后来才知道那是质押盘在平仓。
现在回过头看,当时犯了个典型错误——把市场里所有的大资金都简单归类为“主力”。其实哪有什么统一的主力?公募、私募、游资、外资、产业资本…这些资金的操盘逻辑天差地别。就像你不可能用钓鲫鱼的饵料去钓鲨鱼,用跟踪基金的手法去研判游资动向,根本就是南辕北辙。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某个板块突然爆发时,散户第一反应是“主力开始拉了”。但据我了解,很多情况下根本不是谁在主动拉升,而是不同机构的算法交易系统在某个临界点形成了共振。就像清晨森林里的鸟群突然同时起飞,你以为有头鸟在指挥,其实只是简单的群体行为学。
这半年我特别关注北向资金——很多人眼中的“聪明钱”。但数据看多了就发现,外资也不是铁板一块。欧洲养老金的调仓和亚洲对冲基金的操作完全两码事,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内部分歧。某次在某上市公司调研时,听财务总监吐槽说:“今天港资净流入5个亿,明天美资就抛掉3个亿,他们自己都打不明白。”
当然不是说主力完全不存在。去年某半导体龙头连续18天阳线的走势,明眼人都能看出有资金在主导。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级别的资金运作,根本不会在分时图上留下明显痕迹。真正的“主力”,反而最怕被散户看出来——就像魔术师最忌讳观众看穿手法。
有个做量化的朋友说过段话很深刻:“现在市场上最厉害的玩家,早就不玩传统的吸筹-洗盘-拉升那套了。人家现在都是多策略组合,可能一边在期指上对冲,一边在期权市场收时间价值,现货仓位反而只是整个拼图的一小块。”听完这话,我突然觉得我们整天研究的什么“主力成本区”,简直就像在用算盘破解区块链。
最近新能源的暴跌又让很多人喊“主力出货”。但仔细想想,这次下跌中龙虎榜显示机构席位确实在卖出,但同时ETF份额却在逆势增长。这说明什么?很可能只是公募在调仓,而险资和社保却在借道ETF抄底。都是“主力”,但玩的根本不是同一个游戏。
所以现在别人再问我主力动向,我通常会反问:“你说的是哪路主力?”如果说股市是片森林,那我们寻找的不该是虚构的万兽之王,而是要学会分辨不同动物的足迹——狮子的脚印和野牛的蹄印,本来就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
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就在于早点认清这个事实:市场上没有拯救你的主力,只有比你更懂规则玩家。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寻找想象中的救世主,而是成为更聪明的参与者。
(喝完最后一口啤酒时,那位私募朋友突然笑着说:“其实最大的主力,是每个人心里那个又贪又怕的自己。”这话值得品,细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