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个做智能家居的老友喝酒,几杯下肚后他忽然叹了口气:“兄弟,我可能得考虑融资上市了。”他说这话时的表情,像极了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主妇——既想要最新鲜的排骨,又心疼钱包。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很多人对“融资上市”的理解,还停留在“公司缺钱了就去股市捞一笔”的浅层认知。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是在2015年。当时隔壁工位的程序员老王突然辞职,说他参与创业的项目要准备IPO了。三个月后我在便利店遇见他,他正盯着货架上的泡面计算性价比。“上市?上个鬼市!”他苦笑着晃了晃手里的打折券,“我们现在天天在给投资人表演马戏。”
这个比喻精准得令人心疼。融资上市本质上就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资本马戏——创始人既要当驯兽师调教财务数据,又要亲自走钢丝平衡各方利益。最讽刺的是,台下观众(股民)明明知道有些节目是魔术障眼法,却依然愿意买票入场。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在谢幕前抢到最好的座位。
我特别反感某些商学院教材里把上市包装成企业“成人礼”的说辞。去年参加某创业论坛,听到一个90后CEO侃侃而谈“要通过上市实现社会价值”,差点把咖啡喷到邻座投资人的高定西装上。真相是,90%的企业上市核心诉求就三个字:活下去。要么用资本输血续命,要么给早期投资人找退出通道,所谓“扩大品牌影响力”不过是附赠的彩蛋罢了。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值得玩味:越是把上市当终点的企业,死得越快。某家曾经红极一时的生鲜电商,上市当天老板在纽交所敲钟时笑得像娶了新娘,结果两年后财报比烂掉的西兰花还难看。反倒是那些把上市当加油站的企业,比如某国产运动品牌,融来的钱真拿去搞研发了,现在把国际大牌打得节节败退。
最近AI创业潮又让这个游戏有了新玩法。我认识个团队靠着三页PPT和ChatGPT调参记录,居然融到了B轮。投资人私下跟我说:“现在不上车,等它真上市了连汤都喝不上。”这种恐慌性投资像极了传销——明知道可能被骗,但更怕错过下一个特斯拉。
说到底,融资上市就是个资本炼金术。有人能把技术专利炼成真金白银,也有人把泡沫故事炼成惊天骗局。作为普通旁观者,我们至少要明白:当街边卖煎饼的大妈都开始讨论Pre-IPO轮时,这个游戏离重新洗牌就不远了。
所以下次听到谁说要上市,不妨多问一句:您这是要去取真经,还是只想借个袈裟装高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