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家族办公室的朋友喝酒,聊起他刚拒掉一个项目——某新能源基金拍着胸脯承诺年化25%回报,却连底层资产的购销合同都拿不出来。“现在还敢这么玩的,不是蠢就是坏。”他晃着威士忌杯苦笑,“但你说私募办法执行这么多年了,怎么总有漏网之鱼?”
这话像根针似的扎进我心里。2014年那个夏天,证监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时,整个行业像被扔进沸水的青蛙——当时全国8000家私募管理人中,近三分之一连基本备案都没完成。十年过去,管理人数量膨胀到2.4万家,管理规模突破20万亿,可某些荒诞剧仍在重演。
记得去年在某三线城市尽调时,见过一家号称“政府引导基金合作伙伴”的机构。办公室墙上挂着领导视察照片,PPT里堆砌着元宇宙、半导体等热词,可细翻其投资决策会议纪要——最近半年的签字笔迹居然出自同一支签字笔。更魔幻的是,当我质疑其估值模型时,对方总监理直气壮:“我们这是颠覆性创新,不能用传统PE倍数衡量。”
办法第25条明令禁止利益输送,第15条要求资金托管,可现实总在打补丁。就像小区物业装了最先进的门禁系统,总有业主为图方便拿石头卡住防火门。某量化私募去年通过复杂架构把管理费做到carry里,变相实现“旱涝保收”;还有机构把300万起投门槛拆成散标,美其名曰“普惠金融”…这些钻空子的创意,怕是连当初的立法者都叹为观止。
但你说这办法全然无效?倒也不公平。至少现在募资时,LP们会正经要求出示备案证明了——虽然有些人可能只是为了拿去忽悠下一轮投资人。就像我认识的那位浙江土豪,书房办法单行本塑封都没拆,书脊上烫金的“风险提示”四字倒是被摸得包了浆。
最耐人寻味的是监管的“选择性近视”。对某些明星机构嵌套多层SPV转移资产睁只眼闭只眼,却对小型私募的季报格式瑕疵重拳出击。这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的城管——总掀翻老实菜农的筐秤,而对常年霸占消防通道的海鲜摊视若无睹。
或许真正的问题在于,办法试图用标准化框架约束非标资产。就像让米其林评委去评价路边摊:卫生规范、操作流程都能打分,但那股锅气腾腾的生命力,终究会从评分表的缝隙里溜走。现在某些私募报告写得比上市公司年报还漂亮,可当你问及“为什么敢给pre-revenue项目估50亿”时,答案往往是“隔壁XX资本也是这么估的”。
深夜翻完某爆雷私募的裁判文书,发现其所有操作居然都贴着办法的边线跳舞——像极了我高中时用涂改液在考试规则页脚修改答题说明。突然觉得,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厚的监管手册,而是要在行业毛细血管里培植一种耻感文化:当忽悠同行比忽悠投资人更丢人时,这个行业才算真正成年。
毕竟,写在纸上的办法终会过时,但刻在心里的底线才能穿越周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