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顶层咖啡馆,无意间听到邻桌两个西装革履的男士讨论私募备案的最新口径。其中一人突然压低声音说:”现在最好的办法是找个有协会资源的代办,他们能搞定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窗口指导。”另一人轻笑:”不就是找个合适的’马甲’股东嘛,这套路我们三年前不就玩过了?”
这番对话让我突然意识到,基金公司的注册从来不是简单的工商流程,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合规博弈。表面上大家都在按照基金法和协会指引操作,实则每个环节都暗藏着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股东结构的”艺术性包装”
最讽刺的莫过于股东资质要求。监管要求实控人要有三年以上金融行业经验,但怎么定义”金融行业”?某家去年备案成功的私募,其实际控制人的履历上赫然写着”某大宗商品贸易公司风控总监”—这算金融经验吗?要我说,现在协会审核员看到房地产公司背景的股东申请,简直像机场安检看到旅客带液态物品般警觉。
我曾帮朋友设计过股权架构,发现代持协议仍然大行其道。某个从互联网行业套现的90后想布局量化基金,最后找了某券商退休副总当名义股东,私下签了收益分成协议。这种操作就像给波普艺术画罩上古典画框,既满足形式审查,又保留实质控制。
办公场所的”剧场式布置”
最具表演性质的环节是办公场地核查。某家注册在自贸区的基金公司,前厅装修得比对冲基金纪录片还专业,交易屏幕墙能实时显示全球市场行情—可惜后来被发现,日常实际办公人员只有行政和风控,基金经理团队常年在香港远程操作。这种”舞台布景式”的办公场所,本质上是对注册要求的创造性回应。
我见过最极端的案例是某家注册在基金小镇的公司,为满足”独立办公场所”要求,硬是在5A级写字楼租了最小单元的办公室,平时团队在隔壁共享办公空间工作,遇到核查时才临时搬来电脑”演出”。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应付卫生检查,临时把杂物塞进衣柜的往事。
合规材料的”剧本化创作”
法律意见书堪称当代金融文学的代表作。某律所合伙人曾私下调侃,他们最常做的修改是把”主要投资方向”描述得既具体又模糊—具体到能通过审查,模糊到不影响实际操作。比如”主要投资于沪深300成分股”后面必定要加上”及监管允许的其他标的”,这个”其他”就像魔术师的黑布,下面能变出什么全看手法。
人员配置更是充满玄机。某家号称拥有华尔街精英团队的基金,后来被发现在系统内登记的基金经理同时挂着三家不同公司的任职信息。这行当里流行着”基金经理职业演员”的说法,需要时挂名出演,平时则按场次收费。
监管博弈的”猫鼠游戏”
最近备案核查突然严格关注起员工社保缴纳证明,这直接戳破了多少家”人员挂靠”的把戏。有个做量化的朋友苦笑说,现在注册基金公司比拿北京户口还难,他最后干脆收购了家现成的”壳”—就是那种2015年大牛市时注册,熊市时休眠,现在被拿来当二手牌照交易的公司。
最魔幻的是,有些地区为了招商引资,居然公开承诺能”协调通过备案”。某金融小镇的招商手册上明目张胆写着”提供协会沟通便利”,这种官方背书的灰色操作,让合规要求变成了可议价的商品。
尾声
也许某天我们该坦然承认,基金注册本质上是在完成一道证明题:用格式化的材料证明自己值得被信任。这个过程就像婚恋市场上的包装,重要的是展现最好的一面,至于日后是否幸福,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当我离开咖啡馆时,那两位男士正在讨论如何设计员工跟投方案来增强备案说服力。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他们的定制西装上,看起来一切都很完美—完美得就像那份即将提交给协会的注册材料。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