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盯着11月2日的盘面,我忽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一位老交易员。他摩挲着掉漆的保温杯说:”年轻人,别总盯着数字跳舞,要看它们怎么讲故事。”当时觉得是故弄玄虚,今天看着创业板指尾盘那波诡谲的拉升,突然品出些味道来。
主力资金今天玩了个相当狡猾的戏法——早盘用券商板块当诱饵,午后突然切换到医疗赛道。这让我想起德州扑克里的”延迟诈唬”,明明握着烂牌,偏要等到河牌圈才加注。某只医疗器械股在13:17分的万手单突袭,像极了我上周在澳门看到的赌场荷官发牌手法:看似随意实则精准。或许资本市场从来都是概率游戏的高级赌场,只是我们习惯给数字穿上了西装革履。
最讽刺的是消费电子板块。苹果发布会后产业链集体装死,反倒是某家做手机拆解工具的企业涨了7.3%。这年头卖铲子的比挖金矿的赚,像极了疫情期间卖口罩机的比做口罩的暴利。我上个月调研时还嘲笑他们CEO太务实,现在看着分时图上那个陡峭的斜率,突然觉得这种”给淘金者卖牛仔裤”的商业模式,或许才是穿越周期的真智慧。
北向资金今天净流入12亿,但仔细拆解会发现个诡异现象:沪股通净买入的集中在白酒,深股通却狂抛新能源。这种分裂操作让我想起柏林墙两侧的间谍战——表面都是资金流动,内里却是完全不同的叙事逻辑。某个管理千亿规模的朋友私下吐槽,说现在外资操盘手都学会”阴阳账户”了,明面持仓给合规部看,暗线布局用衍生品对冲。
技术派肯定要强调2930点支撑位的玄学,但我觉得今天真正值得玩味的是成交量陷阱。全天6800亿的成交额里,有1300亿集中在最后半小时释放,像极了好莱坞电影的第三幕反转。某个做量化的朋友曾透露,现在算法更喜欢在14:30后发动突袭,因为那时人类交易员开始犯”午后咖啡因依赖症”。
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观察:当前市场正在孕育某种新型割韭菜模式。不再是简单的拉高出货,而是用机器学习预判散户的止损点,专门击穿心理防线后反向拉升。我测试过某个第三方数据平台,发现近期67%的破位下跌都在3交易日内回补——这概率高得不像市场行为,倒像精心设计的捕兽夹。
收盘后接到个券商首席的电话,他兴奋地分析政策预期时,我盯着窗外卖糖炒栗子的大叔出神。当分析师们忙着给波动找宏观理由时,那个用铜锅炒栗子的大叔或许更懂周期——火候欠了就夹生,过猛了就焦糊,就像今天新能源板块的走势,始终差着那恰到好处的半度温。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