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上海某创投圈的酒局上遇到一位做预制菜的创业者。三杯威士忌下肚后,他忽然扯松领带苦笑:“知道吗?我们刚完成B轮融资那天,财务总监在办公室哭了——不是高兴,是害怕。”当时我不太理解,直到三个月后看到他们公司清算公告,才读懂那种恐惧。
融资爆仓从来不是简单的资金链断裂,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集体幻觉的崩塌。资本用估值泡沫给创业者注射多巴胺,让所有人沉迷于GMV增长和用户规模的数字游戏,却忘了生意的本质是利润。我见过太多团队为迎合投资人的故事模板,硬生生把卖拖鞋的生意包装成“居家场景生态服务商”,结果融资越多亏损越惨——就像给漏水的木桶不停加长木板,却始终不肯修补底部的裂缝。
最讽刺的是,这个系统里所有人都在合谋维持幻觉。FA忙着赚佣金,投资人要管理费,媒体需要爆款故事,就连员工也沉迷于期权暴富梦。记得有家明星创业公司爆雷前一周,CEO还在内部信里写“我们要像亚马逊那样坚持长期主义”,结果第二天就裁掉了整个技术团队——资本市场的“长期主义”原来是个伸缩概念,完全取决于下一轮融资到账时间。
某种程度上,现在的创投圈像极了澳门赌场:庄家(基金)永远抽水,掮客(FA)赚筹码差价,而创业者就是那个自以为能算牌的赌徒。区别在于赌徒输光可以离桌,但押上全部身家的创业者往往连心理防线都赔进去。去年某社交App创始人抑郁住院时,床头还放着写满KPI的笔记本,医生说他在昏迷中反复念叨“日活还差0.3%”。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失败”的定义。当某个融资5亿的项目倒下时,媒体总爱用“悲情英雄”的叙事包装,但有多少人注意到被拖欠工资的保洁阿姨?被拖垮的供应商?这些真实代价从来不会出现在融资新闻通稿里。资本可以潇洒地计提坏账转身投下一个项目,但普通人的生活没有AB轮救命稻草。
有投资人跟我争辩说这是创新必须承受的试错成本,但我更认同某位破产后开面馆的创业者说的:“试错不该是烧钱试错,而是用最小成本验证真实需求。”他现在三家面馆月盈利二十万,比当年拿千万融资时睡得更踏实——虽然再没人叫他“XX赛道颠覆者”。
说到底,融资爆仓是场现代版皇帝新衣巡游。当潮水退去时,最狼狈的往往不是没穿衣服的人,而是那些曾经用力鼓掌最响亮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