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几个老友聚餐,酒过三巡又开始聊起基金。老张掏出手机兴奋地展示他刚买的”冠军基”,说是某平台排名前三的网红产品。看着他那副捡到宝的表情,我忍不住想起三年前自己踩过的坑——当时追着排名买的前十基金,现在有两只还在坑里躺着呢。
说实话,现在的基金排名越来越像快餐店的畅销榜。你看着销量第一的汉堡买得欢,却不知道后厨可能加了双倍酱料来讨好味蕾。某些基金为了冲短期业绩,持仓风格激进得像个赌徒,等韭菜跟风进场了,经理早就调仓换股赚完管理费溜了。
最近某知名平台发布的季度排名就很有意思。排第一的新能源基金三个月涨了30%,但你把时间拉长到三年看,波动率大得能让人心脏骤停。反倒是排在二十名开外的一只老牌价值基,虽然短期表现平平,但连续七年正收益,熊市回撤控制得极好——这种基金才是真正能陪你穿越牛熊的”老伙计”。
我特别留意到个现象:今年排名靠前的基金里,有七成规模都不足5亿。小基金船小好调头不假,但你要是真金白银投进去,可得小心它们会不会为了冲业绩玩”风格漂移”。去年就有只小盘基,前半年还在吹价值投资,后半年就全仓AI概念股,这哪是投资根本是赌大小嘛。
最让我警惕的是某些平台的花式排名游戏。按季度排、按年度排、按夏普比率排…同一个基金在不同榜单能差出五十个名次。后来我才想明白,这就像给同一个演员打不同角度的光——平台想推哪只,总能找到合适的排序算法来包装。
现在我看排名就做三件事:先翻到最后几页找”差生”,看看哪些行业或风格正在被市场抛弃;再对比三年和五年排名,找出真正有持续性的选手;最后一定要点开持仓明细,看看前十重仓股是不是我认知范围内的公司——要是全是看不懂的”故事股”,排名再高我也敬而远之。
记得有次和某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喝酒,他半醉时说漏嘴:”季度排名不就是个营销工具?我们真要看好某只产品,都是让机构客户悄悄建仓,等规模差不多了再放消息给散户冲排名。”这话我当时就当玩笑听,后来经历多了才发现,市场的真相往往藏在酒后的牢骚里。
所以下次看到炫目的基金排名,不妨多问几句:这个排名周期够长吗?风险调整后收益如何?现任经理管理多久了?——毕竟买基金不是选秀打投,我们要找的是能长期相伴的”实力派”,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流量明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