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激烈争论。一个说:”000690就是个典型的政策套利工具,赌的就是监管周期。”另一个反驳:”你太肤浅了,这是在赌中国消费升级的长期叙事。”我搅拌着凉掉的拿铁,突然觉得特别有意思——同一串数字代码,在不同人眼里竟然能折射出完全不同的投资哲学。
说实话,我第一次注意到宝盈转型动力这只基金,完全是因为个有点荒诞的理由。去年整理父亲的书房时,发现他2007年的投资笔记里居然用红笔圈出过”宝盈”两个字,旁边潦草地写着”国企改制红利”。要知道那会儿000690还没诞生呢,但这种巧合让我莫名产生了一种宿命感——仿佛看到了中国基金行业发展史的一个隐秘注脚。
我后来特意去翻了它的持仓,发现个特有意思的现象。你说它偏重消费吧,它时不时会冒出几个冷门制造业标的;你说它追求稳健吧,它的重仓股更替率又高出行业平均30%。这种”人格分裂”式的操作风格,让我想起那些在体制内呆了大半辈子突然下海经商的人——表面端着架子,骨子里却躁动得很。
有个做量化的朋友曾用算法给它画像,结果得出个”谨慎的冒险家”的矛盾结论。最大回撤控制在前1/4分位,但年化波动率又跑进前15%。这种特性特别适合当下这种拧巴的市场环境:既怕错过反弹又怕踩雷的投资者,就像在相亲市场上找”稳重但有趣”的对象一样,明明知道这种组合可遇不可求,却总幻想能撞大运。
最近它调仓明显加速了,二季度居然换了5只重仓股。我盯着那些新进的冷门标的,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在为注册制全面铺开做准备。就像老猎手在雪季来临前磨刀,有些人只看见磨刀的动作,却嗅不到空气里已经开始变化的湿度。
当然也有人吐槽它的规模瓶颈——毕竟超过百亿后很多灵活策略确实难施展。但我觉得这就像批评一艘航母不够灵活,根本是搞错了评价维度。在资管这个行业,规模本身就是竞争力的注脚,关键是看掌舵人能不能把体量转化为定价权优势。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个细节:000690的基金经理有次接受采访时,把投资比作”在雾天开车”。既要盯着近处的路况,又得感知远方的光影变化。这个比喻妙就妙在承认了不确定性,却又暗含掌控感。或许这就是主动管理的精髓所在——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在随机中捕捉确定。
所以下次听到有人讨论000690时,不妨多问一句:你说的到底是那串数字代码,还是藏在背后的某种投资隐喻?就像我们终其一生追逐的,从来不只是财富数字,而是这个过程中与未知博弈的快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