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深圳一家创业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荒诞剧。一个穿着定制西装、自称”连续创业者”的年轻人,正对着十几个眼神炽热的听众高谈阔论:”只要998,我的创业秘籍带回家!”台下有人掏出手机扫码付款时那种虔诚的神情,让我想起了老家庙会上买”开光护身符”的大妈们。
这大概就是当下创业培训行业的缩影——把创业这件充满不确定性的苦差事,包装成一门可以标准化传授的”成功学”。更讽刺的是,这些培训机构本身倒是把商业模式跑得挺溜:先贩卖焦虑,再兜售希望,最后收割韭菜,闭环完美得让人叹服。
一、创业可以被”培训”出来吗?
我认识一个叫阿杰的朋友,他前后参加过三个不同的创业培训班,花掉了将近五万块钱。第一个班教他写商业计划书,第二个班教他路演技巧,第三个班教他”互联网思维”。结果呢?他的奶茶店还是在开业三个月后关门大吉,因为选址时根本没人告诉他要去数人流、看竞品。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的一门创业课。那位从没创过业的教授,拿着十年前的老案例,教我们如何用SWOT分析征服市场。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纸上谈兵式的培训,就像教人游泳却从不让他们下水——理论背得再熟,跳进商海照样呛水。
最吊诡的是,那些真正成功的创业者,十个里有九个根本没上过什么创业课。马云是英语老师出身,马化腾学的是计算机,王卫最开始就是个快递小哥。他们的成功与其说是掌握了某种”创业秘籍”,不如说是把一件具体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二、创业培训的”成功学”套路
现在的创业培训机构,玩法越来越像传销组织。他们深谙人性弱点,把课程包装成”三天改变命运”的灵丹妙药。我总结出他们的三板斧:
1. 造神运动:把讲师包装成”百亿估值缔造者”,其实可能只是参与过某个项目的边缘人物。就像我见过一个自称”滴滴早期团队成员”的讲师,后来才知道他只是在滴滴做过三个月地推。
2. 幸存者偏差:只展示那1%的成功案例,对99%的失败避而不谈。这就好比彩票站只挂中奖者的照片,却绝口不提大多数人血本无归的事实。
3. 焦虑营销:”再不创业就晚了”、”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些话术精准戳中年轻人的软肋。去年有家机构甚至打出”35岁前不创业等于慢性自杀”的广告,这种贩卖焦虑的吃相实在难看。
最让我反感的,是他们把创业简化成了一个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仿佛只要按照他们的”七步法”、”十堂课”,就能像组装宜家家具一样拼出一个成功企业。如果创业真这么简单,硅谷早就该被中国创业者占领了。
三、创业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采访过二十多位创业者,发现他们最需要的根本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秘籍”,而是实实在在的三样东西:
1. 行业洞察:对某个垂直领域的深刻理解,这需要时间沉淀,没法速成。就像我认识的一个做宠物殡葬的创业者,他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八年,才摸清了所有门道。
2. 失败经验:如何避免踩坑比学习成功更重要。可惜大多数培训机构只教人怎么画大饼,从不教人怎么收拾烂摊子。
3. 人脉资源:靠谱的供应链、合适的合伙人、潜在的投资人,这些才是创业路上的真金白银。但现在的培训班提供的所谓”资源对接”,多半是拉个微信群了事。
有意思的是,现在有些成功的创业者开始自发组织小范围的分享会。没有PPT,没有课程表,就是几个过来人边喝酒边聊自己踩过的坑。这种”去机构化”的互助模式,反而比正规培训更有营养。
四、当创业变成一门宗教
最令人担忧的是,某些创业培训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新型”成功学宗教”。学员们像信徒一样追捧导师的金句,把商业计划书当圣经诵读,路演现场堪比布道大会。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个案例是,有学员把导师的照片设成手机屏保,说这样能”吸收成功能量”。
这种狂热的氛围下,很少有人敢说破一个残酷的真相: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的赌博,哪有什么必胜法则?那些培训机构鼓吹的”方法论”,放在真实的商战里,可能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更可悲的是,这套话术正在制造大量”创业难民”——花光积蓄听课,学了一堆华而不实的理论,最后项目黄了,还背上一身债。我认识的一个90后,前后投入三十多万参加各种创业培训,现在只能在朋友圈卖面膜还信用卡。
结语:回归创业的本质
说到底,创业是实干家的游戏,不是理论家的沙龙。与其花大价钱去听那些包装精美的成功学鸡汤,不如扎扎实实去了解一个行业,服务好第一批客户,解决一个具体的社会痛点。
下次再看到”三天教你成为下一个马云”的广告时,不妨想想这个黑色幽默:如果他们的课程真这么神,为什么不开家公司自己干呢?毕竟按照他们的理论,成功应该唾手可得才对啊。
也许,对创业者最好的培训,就是早点认清一个事实:这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创业秘籍,就像没有包赢的赌术一样。真正的创业课,永远在真实的市场搏杀中,在一次次失败后的复盘里,在深夜独自舔伤口的时刻。
而那些培训机构兜售的,不过是一张价格不菲的”成功幻觉”门票罢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