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24小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典型的创业者”资源相亲”。两个年轻人交换名片时的表情,让我想起菜市场里掂量西红柿成色的大妈——那种小心翼翼的算计和故作热情的疏离,简直如出一辙。
(一)人脉货币的通货膨胀
我们总说”人脉就是钱脉”,但很少有人愿意承认:现在的创业圈正在经历严重的人脉通货膨胀。上周参加某个创业大会,我数了数收到的78张名片,其中至少有20位”连续创业者”、15个”生态赋能专家”、还有几个号称手握”千万级流量入口”的神秘人物。这让我想起2014年做第一个项目时,真会为认识某个天使投资人兴奋得失眠——现在?可能连保洁阿姨都声称认识徐小平。
有个残酷的事实:90%的”资源对接”本质上都是无效社交。那些热衷于混各种路演场的创业者,像极了在婚恋市场不断相亲的恨嫁族——见的人越多,反而越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有个做AR项目的朋友,半年参加了43场资源对接会,最后只换来一堆占手机内存的PPT和永远”下次约饭”的空头支票。
(二)资源整合的黑暗森林法则
刘慈欣在三体里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则,在创业圈同样适用:每个创业者都是带枪的猎人,你不知道对方是来合作还是来窃取创意的。去年我参与过某个农业物联网项目,创始人老李给我上了生动一课。他在酒桌上和某大型渠道商称兄道弟三个月,结果对方转身就照抄模式,还利用渠道优势抢先铺货。现在老李逢人就说:”资源整合?先准备好被整合的心理素质吧!”
但有意思的是,真正优质的资源往往产生于”弱连接”。我调查过17个拿到A轮的团队,其中13个关键资源都来自”朋友的朋友介绍”这种非刻意经营的关系。这就像量子纠缠——越是处心积虑想要抓取的东西,反而越容易从指缝溜走。
(三)资源诅咒:当帮助成为枷锁
在硅谷待过的朋友可能深有体会:那里最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最擅长”战略性拒绝”。而国内很多初创团队却患上了”资源饥渴症”——见钱就拿,见资源就要。去年有个做教育SaaS的团队,先后接了政府补贴、大企业战略投资和孵化器免费场地,结果产品路线被各方意见拉扯得支离破碎,最后变成四不像的怪胎。
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常说的”资源诅咒”:有时候,过早获得大量资源反而会扼杀创新本能。就像总坐电梯的人会忘记怎么爬楼梯,被资源宠坏的创业团队往往丧失在荒漠中找水的生存能力。某位连续创业者跟我说过句糙话:”拿钱就像谈恋爱,太容易得手的往往不珍惜你。”
(四)我的资源整合偏方
经过这些年观察,我总结出几个反常识的资源整合原则:
1. “三不”原则:不主动换名片、不盲目加微信群、不参加超过20人的所谓资源对接会。真正有价值的合作,往往始于某个具体问题的探讨,而非刻意的社交表演。
2. 建立”资源错配”思维:去年帮一个做智能硬件的团队对接了某戏曲剧团,结果碰撞出传统文化+科技的爆款产品。好的资源整合应该像化学实验,把看似不相关的元素丢进烧杯看反应。
3. 打造”可被利用的价值”:这是最残酷也最现实的点。当我开始专注做行业数据分析报告后,突然发现以前需要跪求见面的大佬们开始主动约咖啡了。这个世界永远奖励能提供真实价值的人。
结尾想说个故事:上周在798遇见当初那个在咖啡馆”资源相亲”的创业者,他正在垃圾箱旁撕成堆的名片。”想通了,”他笑着抖落手上的纸屑,”与其整合资源,不如先成为资源。”阳光照在他手里仅剩的三张名片上,那上面沾着的,可能是创业路上最珍贵的金粉。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