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798艺术区的一家咖啡馆,我目睹了一场典型的创业者行为艺术:三个年轻人围着一台MacBook,小心翼翼地给一份文件套上烫金浮雕的皮质封套。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创业者,可能把太多才华浪费在给梦想”包书皮”这件事上了。
(一)封皮设计的黑色幽默
现在的创业计划书封皮简直成了行为艺术展。烫金字体要选衬线体才显”历史厚重感”,UV工艺必须做出浮雕触感以示”差异化”,最近甚至流行起在扉页嵌入LED跑马灯——这让我想起老家县城那些闪烁的足浴店招牌。某位连续创业者曾神秘兮兮地告诉我:”投资人平均只花38秒看计划书,封皮才是真正的ROI(投资回报率)抓手。”你看,我们已经把电梯演讲的焦虑延伸到了纸张的皮肤层。
(二)触觉陷阱与认知失调
有次我故意把同一份商业计划书做了两个版本:A版用再生纸打印,B版装在需要指纹解锁的钛合金盒子。结果?12位投资人中有9位认为B版项目”更具科技感”。这不禁让人怀疑,当我们在咖啡厅故作深沉地摩挲着意大利小牛皮封套时,到底是在说服投资人,还是在说服自己?心理学上有个”触觉转移效应”——精致的材质会让人不自觉地高估内容价值,这种认知偏差正在创投圈形成诡异的共谋。
(三)我的失败实验
去年帮学弟改BP时,我坚持用钉书针装订的复印纸方案。结果在路演现场,那份在一众”高定”封皮中寒酸得像求职简历的计划书,连被翻开的资格都没有。后来我们做了个极端测试:把封皮预算从5000元压缩到50元,转而增加用户调研样本量。三个月后,正是靠这些真实数据打动的天使投资人,在签完Term Sheet后笑着说:”你们那个像临时文件的封皮,反倒让我觉得钱会花在正地方。”
(四)封皮哲学的吊诡之处
最讽刺的莫过于——乔布斯当年用牛皮纸袋掏出MacBook Air的经典场景,本质上是最顶级的”封皮营销”。但今天的模仿者们都忽略了关键:那个纸袋之所以震撼,是因为里面装着改变行业的产品。当我们在朋友圈炫耀定制封皮时,到底是在展示包装的技艺,还是被包装的梦想?
或许该重读瓦尔登湖里那句话:”我们发明了奢侈品,现在却需要被奢侈品发明。”下次当你准备为计划书封皮一掷千金时,不妨先回答这个灵魂拷问:你究竟是在给商业计划包上书皮,还是在给创业焦虑打上蝴蝶结?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