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二十年股龄的老韭菜突然问我:”你说招商价值核心这只基,净值涨了20%,到底算好还是不好?” 我端着酒杯的手停在半空——这问题就像问”婚姻幸福与否看结婚年限长短”一样令人窒息。
说实话,我特别反感单纯盯着净值数字较劲的讨论方式。去年参加某基金路演,台上分析师拿着激光笔在净值曲线图上划来划去的样子,活像算命先生端着罗盘故弄玄虚。真正值得玩味的是,当某天净值突然跳水2%时,有多少人知道背后可能是基金经理故意调仓应对潜在风险?这个行当最讽刺的地方在于,越是看起来平稳完美的净值曲线,越可能藏着不愿示人的秘密。
我三年前买过某知名成长基金,净值表现堪称教科书级别。直到后来发现,基金经理靠着频繁申购赎回制造虚假流动性,那些漂亮数字根本是精心编排的戏剧。现在看到任何基金宣传”稳健净值增长”,我胃里都会泛起生理性不适。就像相亲时遇到把”年薪百万”挂在嘴边的人,越是强调什么,往往越缺什么。
最近AI炒股大行其道,倒让我想起个有意思的对比。机器永远在计算最优解,但真正优秀的基金经理像老练的渔夫——有时故意放过眼前的小鱼,只为等待更深处的鱼群。招商这支基最近减仓新能源的动作就被很多人骂,但我反而觉得这种逆势操作透着人味。毕竟在所有人都疯狂捕鱼时,记得修补渔网的人才是真正的生存专家。
净值这东西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既是成绩单又是障眼法。就像我们无法用体重秤数字衡量健康程度,单纯追逐净值增长可能正堕入当代投资最大的认知陷阱。上周和某个私募朋友聊天时他说了句糙话:”净值高的基金不一定牛逼,但能把净值回撤控制得像心跳曲线一样平稳的,绝对在偷偷吃降压药。”
或许我们该换个姿势看待基金净值。就像欣赏当代艺术,重要的不是画布上的颜料厚度,而是颜料之下那些被覆盖又隐约可见的底稿——那些止损时的果断、调仓时的挣扎、错过风口时的遗憾,才是真正决定净值成色的底色。
现在再回头看老王的问题,我觉得或许该反问他:你是想娶个妆后惊艳的网红脸,还是愿意接受有个眼袋但眼神真诚的素颜姑娘?净值终究只是面镜子,照见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投资哲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