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农业创投的朋友喝酒,他突然盯着酒杯说:”知道吗?现在最魔幻的是,有些PE机构取名比寺庙还讲究风水,但干的活和名字半点不沾边。”这话让我突然想起五牛股权投资——这家名字土得掉渣却管理着数百亿资金的机构。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LOGO真是五头牛。我第一次见时差点以为是农机公司宣传册。但后来某次尽调中接触到他们一个项目负责人,这个留着板寸头、说话带江浙口音的中年男人,在会议室里用三小时讲清楚了为什么要把2个亿投给一家生产智能挤奶机的企业。”投资就像养牛,”他用毛巾擦着汗说,”不能光盯着产奶量,得看牛健不健康,草料够不够,甚至得操心配种问题。”
这种诡异的接地气气质,在陆家嘴玻璃幕墙丛林里显得格外突兀。去年有家被投的预制菜企业爆雷,五牛的反应不是紧急撤资,反而派了个四人小组驻厂三个月。最戏剧性的是,带队的是个90后女投资人,据说天天穿着工装泡在冷库里查库存,最后愣是把报废率从18%压到7%——这故事在圈里传开时,很多人嗤笑他们”不像做金融的”。
但或许正是这种”不像”,暗合了当下投资的某种本质转向。当所有人都在追逐元宇宙和AI时,他们近三年反而在冷链物流、垂直农业这些”土掉渣”的领域押注了23亿元。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他们内部过会报告里,ESG指标权重比行业平均高40%,甚至细化到”每万元投资碳排放当量”这种变态指标。
我认识的一位LP曾透露,五牛每个项目都要做”乡村压力测试”——把商业模式带到三四线城市模拟推演。这种看似低效的笨办法,却让他们避开了社区团购的坑,在县域新能源赛道押中了宝。某种程度上,他们把股权投资做成了精耕细作的老农,相信”土地不会骗人”的原始哲学。
当然这种模式注定遭受争议。某知名FA合伙人就在酒局上嘲讽过:”带着牧区思维玩对冲基金游戏,早晚被狼群吃掉。”但有趣的是,去年二级市场暴跌时,五牛旗下基金的回撤控制能力突然跃进行业前15%——那些被嘲笑”太重太慢”的实体资产,反而成了压舱石。
或许金融的本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数学游戏。就像他们那个板寸头投资人说的:”牛走得慢,但能犁开冻土。有些地界,跑车反而会陷进去。”在这个所有人都在追逐风口的时代,愿意陪着项目”春耕秋收”的资本,反而成了稀缺品。
深夜写这些时,窗外正好有外卖电动车驶过。忽然觉得,资本市场上既需要猎豹,也需要耕牛——虽然五牛这个名字土得让我每次打字都忍不住笑,但笑完后总会想起老家那些在田埂上反刍的水牛,它们低头吃草时,大地在微微震颤。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