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在外滩喝酒,他看着对岸陆家嘴的霓虹灯突然感慨:“现在做投资,不懂点机器学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话让我忍不住笑了——可不是嘛,连楼下卖葱油饼的大爷都知道用微信支付分析客户偏好了。
说到量化投资,上海申毅投资这家公司倒是挺有意思。他们官网写着”科学化投资”,但你知道吗?我第一次接触他们的产品是在个特别不”科学”的场合——某基金渠道经理的婚宴上。同桌有个投资人喝高了,拍着我肩膀说:“申毅那套多因子模型,本质上和菜市场大妈挑西红柿一个道理——既要看品相(估值因子),又要捏软硬(质量因子),最后还得讨价还价(交易成本控制)。”
这话虽然糙,但细想还真有点意思。现在很多量化团队恨不得把阿尔法模型做得比火箭发动机还复杂,但申毅这些年反而在干件反直觉的事——往模型里掺”人性化调料”。他们有个挺出名的”市场情绪因子”,据说灵感来自南京路步行街的人流量监测数据。这让我想起他们家CEO某次访谈说的:”量化不是要取代人类判断,而是把老师傅几十年的盘感拆解成可复制的算法。”
不过最近让我隐隐担忧的是,整个行业正在陷入某种技术军备竞赛。上次在某策略会上见到申毅的研发总监,他笔记本贴满便签纸的样子活像急诊科医生。当时他正纠结是否要接入某家私募的另类数据——某外卖平台的餐饮订单流数据。”知道吗?我们现在甚至要分析抖音网红带货视频里的弹幕情绪,”他苦笑着转咖啡杯,”但这真的比去七浦路批发市场转一圈更有效吗?”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申毅的投研团队至今保留着个传统——每周三下午要去陆家嘴天桥”站岗”,记录白领们下班时的步履频率。这种土法炼钢的田野调查,和他们机房里的量子计算服务器形成荒诞对比。但或许正是这种”上海式精明”让他们躲过了去年那波因子崩塌:当其他团队沉迷于高频数据挖掘时,他们反而从淮海路商铺租金波动里挖出了个独门因子。
说到底,量化投资最讽刺的悖论在于:越是追求绝对理性,越需要理解非理性。就像上海这座城,既有冷冰冰的金融大厦,也有弄堂里飘着的红烧肉香气。申毅最近在张江搞了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室,专门研究行为金融学——听说实验设备里甚至包括一套脑电波监测仪和…一套功夫茶具。
昨晚经过他们公司楼下时,我看见几个年轻研究员正围着鲜肉月饼摊讨论参数优化。那一刻突然觉得,或许最好的投资模型,终究要带点烟火气的温度。毕竟金融市场说到底,不过是黄浦江边永不落幕的人间喜剧啊。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手机突然弹出申毅新发的产品预警——标题赫然写着当模型遇见非理性:近期市场异常波动应对策略。看来今天的陆家嘴,又是个不眠夜。)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