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听他抱怨银行理财经理给他推荐的产品年化才3.2%,我差点没把嘴里的酒喷出来。老王是个老实巴交的生意人,攒了百来万想找个稳妥去处,结果被银行当韭菜割。这让我想起三年前自己踩过的坑——当时把50万扔进某知名P2P,最后血本无归的经历至今让我心有余悸。
说真的,现在拿着100万现金反而比赚到这100万更让人焦虑。通胀像隐形的蛀虫,每年悄无声息地啃掉3%-5%的购买力。存银行?那是慢性自杀。投股市?2015年股灾时天台排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买房产?现在这行情,别说升值了,能顺利脱手都算你本事。
我最近琢磨出个反常识的观点:100万理财的关键根本不是追求收益最大化,而是构建一个”反脆弱”系统。这个词是从塔勒布那儿借来的,意思是既要能抵御风险,又要在市场波动中获益。具体怎么做?我把自己试验了两年多的方案拆解给你看。
首先得打破”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的教条。我偏要把40%的资金集中投向——别惊讶——可转债基金。这个选择让我的理财顾问直皱眉头,但过去18个月的实践验证了我的判断:在A股持续震荡的环境下,可转债的债性保底、股性博收益的特性反而成了最佳避风港。去年9月市场大跌时,我的可转债持仓不仅没亏,还逆势涨了4.3%。
剩下的60%我玩得更野。25%换了美元定存,虽然汇率波动吃掉了部分收益,但作为对冲人民币贬值风险的筹码,这笔买卖划算得很。记得去年美元兑人民币破7.2时,我那点儿美元资产单日浮盈就抵得上半年理财收益。另外15%买了黄金ETF——不是真金条,那玩意儿保管太麻烦。最近国际局势动荡,黄金又开始发光,这部分配置让我晚上睡得特别踏实。
最后20%才是真正体现人性的部分:拿10万块买了科创50ETF,另外10万随手扔进数字货币(主要配置比特币和以太坊)。朋友笑我这是赌博,我反倒觉得这是给未来买的期权。上个月比特币突破5万美元时,那10万变成了18万,虽然现在又跌回13万,但这种心跳感反而提醒我:理财终究是场人性游戏。
这套方案看起来离经叛道,但过去26个月的实际年化达到8.7%,最大回撤控制在5%以内。最让我得意的是,疫情期间市场恐慌时,我的组合净值居然创了新高。或许真应了索罗斯那句话:”如果你觉得投资很轻松,说明你肯定在赔钱。”
当然,我现在每隔三个月就会调整一次仓位比例。毕竟市场就像条滑溜的鲶鱼,死抱着既定策略不放的人,迟早会被甩进历史的垃圾桶。最近正在研究碳中和主题的REITs产品,感觉会是下一个风口——虽然我也不敢打包票,但这种永远保持探索的状态,或许才是理财最迷人的部分。
说到底,100万怎么理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有人靠买房财务自由,也有人炒币实现阶层跨越,更有人老老实实买国债安度晚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毕竟理财这场马拉松,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