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友。他盯着手机屏幕,眉头皱得能夹住一支钢笔。“又跌了,”他嘟囔着,“这市场到底在闹什么脾气?”我看着他被K线图染绿的脸,突然觉得我们都在参与一场集体幻觉——股市下跌时,所有人都在寻找那个唯一的“原因”,就像孩子非要给彩虹找出一个起点。
说实话,我觉得大多数分析都搞错了方向。他们总在罗列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企业财报疲软这些标准答案,就像医生只会说“发烧是因为体温过高”。真正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同样的利空消息,有时能让市场暴跌5%,有时却只换来一个哈欠?这让我想起去年参加某上市公司调研时,那位CFO私下说的:“市场情绪就像上海的黄梅天——你以为带伞就能防潮,但真正让你难受的是那种无所不在的黏腻感。”
或许我们都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股市下跌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突然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当资本发现自己只是在玩一场零和游戏,当投资者意识到自己买的不是企业价值而是别人的恐惧时,那种崩塌是哲学层面的。我记得2020年疫情初期的暴跌,当时有个做量化的朋友苦笑着说:“我的模型能算出波动率,但算不出人类什么时候会集体犯傻。”
最讽刺的是,我们越是试图用理性解释非理性,就越像在给疯人院画逃生路线图。上周新能源板块暴跌时,所有分析师都在讨论政策变化,但我觉得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机构们约好了同时按下卖出键,就为了看散户跳踢踏舞。这种带着恶作剧色彩的集体行动,比任何基本面分析都更有解释力。
有时候我觉得,股市和当代人的恋爱观惊人相似。我们都宣称自己看重“内在价值”,但真正驱动决策的却是FOMO(害怕错过)和FUD(恐惧不确定性与怀疑)。就像我那个每次分手都要清算恋爱成本的朋友,最后发现自己不是在谈恋爱,而是在做情感会计。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市场下跌不需要宏大的理由。它可能只是因为某个基金经理晨会时喝了过期的牛奶,或是算法在深夜无人时打了个嗝。这种看似荒诞的猜想,反而比那些穿着西装的经济学家们给出的解释更接近真相——毕竟人类创造的系统,终究逃不过人类的不完美。
所以下次再看到满屏飘绿时,不妨泡杯茶,对着屏幕说:“知道了,你今天心情不好。”然后关掉软件去看场电影。毕竟对待任性的市场,有时候最聪明的应对就是暂时停止假装自己能理解它。
(写完重读时,突然觉得最后一段可能太过轻佻了。但转念一想,面对无法掌控的事情,保持适度的轻佻或许正是最高级的严肃。)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