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问我:“你说现在什么行业最缺人?不是互联网,也不是新能源,是融资租赁公司。”我抿了一口威士忌,心想这话题可真够冷的。但转念一想,他说的或许没错——这个藏在金融产业链深处的行业,正在上演一场不为人知的“人才争夺战”。
不只是“借钱买设备”那么简单
大多数人听到融资租赁,第一反应就是“帮企业分期买设备的中介”。这种理解不能说错,但实在太肤浅了。我曾经接触过一家专门做医疗设备租赁的公司,他们的业务总监告诉我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们卖的从来不是资金,而是风险定价的能力。”
这话乍听有点装,但细想确实如此。去年有家初创医院想引进一台价值千万的核磁共振设备——银行觉得风险太高不肯放贷,设备厂商又要求全款。最后还是融资租赁公司设计了一个结构化方案:用设备未来的现金流做质押,引入保险公司做风险分担,甚至把设备残值处置都纳入了考量。
所以说,优秀的融资租赁人才,得是数学家、律师、销售和心理师的混合体。他们要能算得清现金流,看得懂法律条款,搞得定难缠的客户,还得学会在酒桌上判断对方的还款意愿——这种复合型人才,比大熊猫还稀缺。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来?
有意思的是,这个行业给出的薪酬其实相当诱人。初级岗位起薪就能到20万+,资深项目经理年薪百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但为什么还是招不到人?
我认识一个95后金融硕士,他的说法很代表年轻人想法:“每天对着Excel表算折旧率,和中年老板们应酬喝酒,听着就很boring(无聊)。”更现实的是,这个行业缺乏光鲜的“品牌效应”——在相亲市场上说自己在融资租赁公司工作,远不如说自己在投行或互联网大厂来得有面子。
某种程度上,这行当还保持着某种老派的江湖气。去年有家公司在招聘要求里明确写着“能喝半斤白酒者优先”,虽然很快删掉了这条,但这种思维在很多老板脑子里根深蒂固。说到底,他们要找的不是打工人,而是能一起“打江山”的兄弟。
数字化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但变化也在发生。最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头部租赁公司开始大规模招聘数据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某家公司的技术总监跟我说,他们正在开发一套智能风控系统,能用机器学习预测设备贬值曲线——这活以前全靠老师傅的“经验之谈”。
某种程度上,这行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传统的“关系型业务”正在被“数据型业务”替代,那些只会喝酒搞关系的业务员,迟早要被懂数据、懂模型的年轻人取代。这种转变带来的阵痛很真实——我认识个从业二十年的老业务,最近在苦学Python,说是怕被95后下属看不起。
什么样的人能活下来?
观察这个行业这么多年,我发现能做得好的往往是那些“反差感”很强的人。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女项目经理,白天穿着西装和客户谈几个亿的合同,晚上在直播间卖珠宝——她说这两种身份都需要极强的共情能力和风险意识。
这个行业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本质上做的是信任生意,但从业者却要始终保持怀疑精神。好的业务员要能在举杯畅饮时保持清醒,在对方掏心掏肺时暗自评估还款能力,这种分裂感不是每个人都承受得了。
所以下次看到融资租赁公司的招聘广告,别只觉得是招“金融销售”。他们找的可能是能读懂人性的心理学家,能预判未来的数据侦探,或者是能在刀光剑影中保持微笑的谈判专家。毕竟,这个时代最贵的从来不是钱,而是识别价值和风险的那双眼睛。
(写完突然想到,也许最该来干这行的是那些经历过P2P爆雷的从业者——毕竟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风险的代价)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