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第一次听说基金从业考试的时候,我正坐在一家星巴克里,对面那位穿着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兄一边搅动拿铁,一边漫不经心地说:“这考试啊,一年能考好几次,但能不能过,得看命。”我当时差点没把嘴里的美式喷出来——金融行业什么时候也开始讲玄学了?
后来我才慢慢理解他话里的意思。官方说法是,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原则上一年举办四次,分别安排在3月、6月、9月和11月。但如果你真信了这套说辞,以为随时都能轻松报名参考,那我只能说,兄弟,你还是太年轻。
我有个朋友小王,去年心血来潮想转行做基金。他兴冲冲地打开报名网站,却发现最近的一场考试名额早在三个月前就被抢光了。“这比春运抢票还难啊!”他在电话里跟我抱怨,“你说这帮人是不是都雇了黄牛?”我忍不住笑出声,但转念一想,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
某种程度上,考试次数的限制折射出这个行业的某种矛盾心态。一方面,监管层希望提高从业门槛,确保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行业又急需新鲜血液。结果就是现在这样:表面上给你四次机会,实际上能抢到考位的人恐怕还不到报考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更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个考试制度某种程度上成了行业的“隐形筛选器”。能提前半年规划备考、第一时间抢到考位的人,往往已经具备了金融从业者必备的两个特质:前瞻性和执行力。换句话说,还没进考场,淘汰赛就已经开始了。
我记得去年参加一个行业沙龙时,某私募大佬酒后吐真言:“现在这帮新人啊,连考个试都要抱怨次数少。我们那会儿全国一年就一次,错过就得再等365天。”他晃着酒杯,眼神里带着几分戏谑,“要我说,现在考试还是太容易了。”
这话虽然听着刺耳,但细想不无道理。在这个行业里,时机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就像买基金,选对入场时机可能比选对产品更关键。考试次数的限制,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训练从业者对时机的敏感度。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考试安排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痛点在于,四次考试的时间分布很不均匀。上半年3月和6月之间间隔太短,下半年9月和11月又挨得太近,而漫长的夏天居然整整三个月没有一场考试。这种安排让我不禁怀疑,制定考试计划的人是不是也想去度个暑假?
最近听说协会正在调研增加考试次数的可能性,这倒是件好事。但我担心的是,即便增加了考试次数,如果考位数量不相应增加,恐怕只会让抢票大战更加白热化。某种程度上,这就像货币超发导致的通货膨胀——供给增加了,但需求增加得更快,最后谁都讨不到好。
说到底,考试次数只是个表面问题。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整个从业资格认证体系?在AI都能写研报的年代,还在用传统的笔试来筛选人才,这是不是有点像用算盘来验证区块链交易?也许我们需要的是更灵活、更与时俱进的评价机制。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眼下如果你正准备考试,我的建议是:别太纠结一年考几次,重要的是做好万全准备。毕竟在这个行业,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哪怕一年只考一次,该过的人照样能过。
哦对了,如果你想知道怎么提高抢到考位的概率,我倒是有个偏方:试试凌晨四点登录报名系统。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都是血的教训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