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当”东方”遇上”国际”,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上周在陆家嘴的Blue Bottle喝咖啡时,听到隔壁桌两位西装革履的投资人正在讨论”东方国际”的股票。其中一人突然笑着说:”这家公司的名字就像上海外滩——左边是东方明珠,右边是汇丰银行大楼。”这句玩笑话让我愣了半天。
作为跟踪研究外贸行业十余年的观察者,我对东方国际创业这家老牌国企的感情颇为复杂。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在他们位于北外滩的总部采访,走廊上”出口创汇”的铜牌奖状还在闪闪发亮,但会议室里已经能闻到焦虑的气息。当时的副总给我倒了杯茶,说了句让我记到现在的话:”我们这代人把中国制造卖遍全球,下一代人得学会把中国价值卖出去。”
这话在十五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尖锐。东方国际创业作为上海国资旗下的外贸龙头,确实完成了从”卖白兔奶糖到非洲”到”运作跨境供应链”的蜕变。但当我翻开他们最新的年报,发现纺织服装出口仍占营收的43%时,不禁想起去年在义乌调研时看到的情景——越南商人拿着手机直接向绍兴工厂下单,TikTok上的美国teenager在直播卖汉服。传统外贸的围墙,正在被数字原住民用智能手机推倒。
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故事远比实业精彩。去年参与他们一个跨境电商项目的路演,90后的CFO用”外贸元宇宙”这样的新词解释保税仓物流,让在场的老外贸人纷纷掏出老花镜。这种”语言系统”的冲突颇具象征意味——就像他们公司大堂里那幅用LED屏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传统工笔画的细节里闪烁着现代像素的光斑。
不得不说的是,在RCEP生效后的新牌局里,东方国际的”国际”二字正面临重新定义。上个月在进博会偶遇他们的采购团队,负责人指着印尼展台的猫屎咖啡开玩笑说:”以前是我们教东南亚怎么做生意,现在得向他们学习网红带货。”这话里藏着某种行业集体焦虑:当跨境电商把外贸变成了”全民游戏”,专业外贸公司的护城河到底在哪里?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他们官网上”东方”和”国际”两个词的英文翻译很有意思——”Oriental”和”Global”,前者带着19世纪殖民贸易的余韵,后者则是21世纪资本流动的宣言。这种语言上的分裂感,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传统外贸企业转型的缩影。
深夜写稿时,我常会翻出2013年在广交会拍的旧照。东方国际的展台上,穿着旗袍的模特站在机械零件旁边微笑。这种生硬的”中西合璧”,如今看来既荒诞又真实。或许所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都要经历这样的”混搭期”?
回到开头那个咖啡厅的比喻。现在的东方国际创业,确实像杯中西融合的鸳鸯奶茶——红茶的醇厚里混着咖啡的苦涩,有人喝不惯,但偏偏在上海这个码头,卖得还不错。只是当Z世代开始追捧手冲单品时,这款经典饮品要不要调整配方?这个问题,恐怕比年报上的数字更值得玩味。
(写完才发现通篇没提他们引以为傲的财报数据——那些数字在官网都能查到,而我想聊的,是数字背后那些有趣的身份焦虑和时代碰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