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行系基金不再“躺赢”

前两天路过中国银行网点,瞥见窗口电子屏上滚动的基金收益率排行,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让我哭笑不得的场景。当时一位满头银发的大妈攥着存折,指着屏幕上的某只中行代销基金问客户经理:“这比定期高多少?保本吗?”经理标准化的回答显然没能打消她的疑虑——这种割裂感,恰恰折射出银行系基金在中国理财市场中的特殊生态。

中行作为四大行之一,其基金业务本质上是在用百年信誉给浮动收益产品做隐性背书。这招在刚兑时代无往不利,但资管新规实施五年后的今天,反而成了最吊诡的桎梏。去年帮亲戚整理持仓时发现,他在中行APP里买的七只基金全是“中”字头产品,问及选择逻辑,答案竟是“其他公司的名字听着不像正规军”——这种认知偏差,或许正是银行系基金规模稳居行业前列的隐秘注脚。

但规模神话背后藏着耐人寻味的悖论:当某只中银基金连续两年跑输同类平均时,评论区最常见的抱怨是“没想到大银行也这么不靠谱”。你看,投资者既渴望打破刚兑后的超额收益,又潜意识里期待着刚性兑付时代的安全感,这种矛盾心理被银行系基金精准拿捏:用大理石大厅的物理信任感,兑换成数字产品的信用溢价。

更值得玩味的是投研能力的突围困境。某次行业沙龙上,一位私募朋友直言:“银行系固收团队能调动的资源抵得上十个民营基金,但他们的权益类产品净值曲线总带着某种‘体制内审美’——既要绝对收益好看,又不敢偏离基准太多,最后变成加强型指数基金。”这话虽刻薄,却点出了国有背景基金在激进与保守间的走钢丝困境。

最近数字货币试点扩大反而让我看到转机。当中行开始用数字人民币账户直连基金申购时,那种传统银行账户与理财产品的机械捆绑正在被打破。或许再过三年,我们选择基金时不再看它冠着哪家银行的名头,而是真正比较谁的智能投顾能更精准捕捉碳中和板块的波动——到那时,银行系基金倚仗的渠道优势,反而可能成为转型中最沉重的翅膀。

(注:本文提及的具体产品特征及行业观点均属虚构演绎,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基金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037/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4天前
下一篇 4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