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进出口贸易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这种小公司能活到今天,得给国开行烧柱香。”我问他为什么不是商业银行,他抿了口酒笑道:“商业银行看的是我的抵押物,政策性银行看的是我能不能帮国家赚外汇。”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我们谈起政策性银行,总习惯性套上“政府工具”“宏观调控”这些大词,却忽略了它们可能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具矛盾美的存在——既要执行国家意志,又要遵循市场规律。这种双重人格,恰恰是理解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绝妙切口。
我记得2016年去某中部省份调研时,见过一个光伏扶贫项目。当地农发行提供了长达20年的低息贷款,利息低到商业银行觉得是疯了。县长私下跟我说:“没有这笔钱,我们连谈判的底气都没有。”结果三年后,这个项目不仅让贫困户年均收入翻番,还意外带动了周边三个县的配套产业。你说这是慈善还是投资?在我看来,这更像是用金融工具做社会实验——赌的是长期收益,算的是大账。
但最让我着迷的是它们的尴尬处境。去年在某论坛听到个比喻:政策性银行像带着镣铐的舞者。既要完成政治任务,又要控制不良率;既要扶持弱势领域,又要避免成为“补贴机器”。这种走钢丝的艺术,反而逼出了不少创新。比如进出口银行最近搞的“投贷联动”,用股权投资+信贷组合拳支持高科技企业出海——这玩法比很多市场化基金还激进。
不过我也在担心,这种模式是否过于依赖个人判断?有位退休的行长曾跟我说,他们最宝贵的不是资金规模,而是那群能同时看懂产业政策和市场趋势的信贷员。但现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算法正在替代人脑做风控。当AI开始评估某个偏远地区的基建项目时,它能否理解当地政府的发展决心?还是只会冷冰冰地计算投资回报率?
有意思的是,西方学界最近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政策性金融。他们发现这些银行在次贷危机和疫情期间的表现,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政府干预必然低效”的教条。但我觉得他们还是没抓到精髓——真正的秘诀在于那种灵活的“双重人格”:市场好时退后,市场失灵时补位,像是个聪明的救生员,既不会让游泳者依赖救生圈,又能在溺水时及时出现。
或许未来十年我们会看到更有趣的演变。随着碳中和、乡村振兴等新目标出现,这些银行可能要扮演更复杂的角色。我甚至猜想,会不会出现专门针对科技卡脖子领域的“特别政策银行”?毕竟要让资本去做那些短期赔钱、长期关乎国运的事,除了国家队,还有谁能扛得起这副重担?
放下酒杯时我突然想到,中国最成功的改革往往来自这类矛盾的调和——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在看似对立的命题间找到动态平衡。政策性银行的故事,或许正是这种智慧的金融注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