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在崇礼,我裹着羽绒服看一群南方游客在初级道上摔得人仰马翻,他们每摔一次,雪场老板的手机就响起支付宝到账的提示音——这大概是我听过最魔幻的冬日交响曲。很多人以为建滑雪场就是铲片山坡铺层人造雪,但真要掐着计算器算这笔账,你会发现这根本不是造雪场,是在雪地里铺金砖。
先说个反常识的结论:你可能花8000万建个中级雪道,最后赚钱的却是雪具店里198元一套的滑雪照套餐。我认识个山西煤老板,砸了1.2亿建雪场,最后靠教小朋友滑冰的冬令营续命。雪场这玩意儿就像个镶金边的吞金兽——造雪系统每小时的耗电量够整个县城亮一夜灯,魔毯缆车的维护成本比养个交响乐团还烧钱,更别说那些随时要更换的雪板固定器,磨损速度比网红变脸还快。
最要命的是气候赌局。去年暖冬,河北某雪场开着造雪机跟老天爷拔河,电费账单长得能绕雪场三圈。结果元旦气温突然飙到15度,融化的雪水把老板的奔驰轮胎都没了顶——后来他在员工群里发语音,带着哭腔说这是”冰雪消融式破产”。
但你说这行没搞头?也不尽然。现在雪场早就不靠卖门票过日子了。真正赚钱的是那些”雪地周边经济”:教练私下带课抽成比华尔街交易员还狠,雪具店租次护臀比租婚纱利润高,连烤肠摊都能月入十万——毕竟零下十度啃淀粉肠的幸福感,可比滑雪容易获得多了。
有意思的是,现在最新玩法是”反季营销”。夏天把雪道改成滑草场还算常规操作,有家东北雪场甚至搞出婚纱摄影基地,让新人们在35度高温里穿着貂皮摆拍雪地浪漫。最绝的是某南方室内雪场,把冰雕区租给生鲜电商当金枪鱼冷藏库——这跨界混搭让我恍惚觉得,下次去滑雪说不定能撞见穿滑雪服的快递小哥扛着三文鱼溜冰。
说到底,滑雪场早就不只是运动场所,而是个打着冰雪幌子的情绪消费综合体。那些穿着最新款Burton雪服摆拍的年轻人,买的不是滑雪体验,是朋友圈九宫格里的中产生活幻觉。从这个角度说,雪场最成功的投资根本不是造雪机,而是那些能把摔跤拍出奥斯卡感的跟拍摄影师。
所以你要是真问我投资额度?我会说准备好两个亿,其中八千万留给抖音热搜采购费——毕竟现在雪场能不能活,看得不是雪道坡度,而是能不能孵出个穿比基尼滑雪的网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