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龙湾工业区门口等网约车时,司机摇下车窗问我:”这地方以前是阀门厂吧?现在挂的牌子气派,可你说这些大楼里真能变出钞票来?”他指了指温州工业投资集团那栋玻璃幕墙大厦,语气里带着温州人特有的务实与怀疑。
这种怀疑很有意思。作为在本地做了十五年产业调研的老观察员,我反而觉得温工投最迷人的恰恰是它的矛盾性——既要扮演精明的资本操盘手,又要当好政府的产业保姆。去年他们牵头半导体基金时,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决策会上反复争论的不是回报率,而是”能不能帮本地中小企业搭上产业链班车”。这种带着温度的投资逻辑,在别处国资平台很少见到。
或许因为身处民营经济沃土,温工投形成了独特的”混血基因”。他们搞产业园区不像传统开发商那样圈地收租,反而像老派的商会会长——某次我去滨海园区调研,撞见他们的招商总监在帮一家小电气厂对接高校实验室,这种服务细致到让人怀疑是不是在亏本赚吆喝。但转头他们又能在新能源赛道砸下几十亿,出手比私募基金还凶悍。
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风险偏好。理论上国资应该厌恶风险,但他们最近投的几个硬科技项目,连专业VC都直摇头。有次酒过三巡,某位高管吐真言:”我们得替温州赌下一个十年。传统产业利润薄得像馄饨皮,现在不咬牙转型,难道等慈溪、台州抢完蛋糕?”这话带着破釜沉舟的悲壮,完全不像体制内人士的口吻。
不过温情面具下也有冷硬现实。他们去年关停某传统产业园时,拆迁速度比私企还利落。有家二十年老厂被迫搬迁时,老板在管委会办公室拍桌子:”当年是你们求着我们进来的!”这种场景提醒着我们,资本终究是资本,再接地气的国企也逃不开逐利本质。
现在看温工投就像在观察进化中的新物种:既要保持国企的社会责任感,又要学会在丛林里厮杀。他们的实验或许能给中国区域经济转型提供样本——当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拳握在一起时,到底该用多大力道?这个问题,比报表上的数字有意思多了。
(写完突然想起个细节:去年在他们某基金成立仪式上,主席台背景板印着”与温州共生长”的标语,而签约用的钢笔却是某国际投行定制款——这种微妙的文化缝合,或许就是新时代国企的缩影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