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公募圈现在最‘反人性’的,大概就是兴全那帮人了。”我端着酒杯愣了两秒——在这个追求规模增速、热衷爆款产品的行业里,敢把“克制”写进企业基因的,确实独此一家。
记得2015年牛市最疯的时候,我在陆家嘴某券商营业部亲眼见到大爷大妈把基金申购单当彩票买。但就在市场最癫狂的节点,兴全居然主动关闭了旗下多只产品的申购通道。当时很多同行私下嘲讽:“要么是傻子,要么是演戏。”但现在回头看,那种近乎偏执的克制力,反而成了他们最犀利的品牌标签。
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的“反周期”操作总带着某种文人式的拧巴。比如他们那位以写文言文季报出名的基金经理,居然在新能源最火的时候在报告里大谈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知道多少投资者读着这些带哲学味的风险提示一脸懵——但这恰恰暴露了兴全的底层逻辑:他们服务的根本不是市场情绪,而是某种理想化的“理性人”画像。
某种程度上,兴全像是个基金界的“手工匠人作坊”。当别家忙着用大数据抓取投资者偏好时,他们还在坚持让研究员每年手写读书笔记;当行业普遍用短期排名做营销噱头时,他们却把“连续五年正收益”这种反时髦的指标挂在首页。这种刻意与时代保持距离感的姿态,让人想起那些拒绝工业化生产的瑞士独立制表师。
但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规模悖论——在拒绝追热点、限购频次全行业最高的情况下,规模却稳居前列。这或许印证了 behavioral finance 的那个经典论断:投资者表面追求收益,深层渴望的其实是确定性。而兴全通过长期构建的“谨慎人设”,恰好成了焦虑市场中稀缺的情绪稳定剂。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是种高级营销策略。就像奢侈品行业故意控制产量维持稀缺性,兴全的“克制品控”是否也在刻意制造某种溢价?我和他们一位离职的渠道经理聊过这个问题,他给的答案很微妙:“公司会议室挂着的‘俯仰无愧’书法,可能是装饰,也可能是信仰——取决于你相不相信资管行业真有理想主义存活的空间。”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的现象:不少网红基金经理开始模仿兴全的“劝退式路演”,主动提示风险反而成了新的流量密码。这倒让我想起黑格尔的辩证法——当行业集体向右狂奔时,极致的向左反而成了最显眼的商业策略。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都习惯了AI投顾的算法推荐,反而会格外怀念这种带着人味儿的“笨拙”。就像数码时代突然复兴的黑胶唱片,慢本身成了最奢侈的快。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