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在街边大排档啃烤串。几瓶啤酒下肚,他突然把竹签往桌上一拍:”知道最魔幻的是什么吗?现在炒ST股的这帮人,十年前可能还在穿贵人鸟的篮球鞋逃课。”
这句话像根鱼刺卡在我喉咙里。
我确实穿过。2008年高中校队集训,体育老师指着我们磨破底的帆布鞋直摇头:”明天每人必须买双专业运动鞋!”第二天全班清一色踩着贵人鸟出现在操场——不是多热爱这个品牌,而是百货商场三楼那双标价198元的白色跑鞋,是当时我们父母能承受的极限。
如今站在淮海路的旗舰店橱窗前,LED灯带缠绕着折后价699元的联名款,玻璃倒影里穿JK制服的女孩正举着手机自拍。我突然意识到,这家公司和我的青春一样,都被某种势不可挡的洪流重构了基因。
一、 资本市场的”错位时空”
查看贵人鸟(SH:603555)的K线图总有种撕裂感。当李宁靠着”国潮”概念股价翻十倍时,贵人鸟在退市边缘的1.2元价位反复抽搐。但诡异的是,它的日换手率时常飙到15%以上——相当于每6个交易日全体股东就换血一遍。
某券商朋友给我看了组数据:83%的持仓者持股周期小于7天。”都是量化程序和游资在玩击鼓传花,”他啜着冰美式苦笑,”根本没人关心财报里库存周转天数高达218天,大家只是在赌自己不是最后接盘的那个傻子。”
这让我想起老家县城的批发市场。当年贵人鸟的经销商们踩着三轮车卸货时,绝不会想到二十年后,他们仓库里的运动鞋会变成证券账户里闪烁的数字筹码。实体经济的滞销品,被金融炼金术变成了资本赌场的筹码。
二、 转型迷途中的认知代沟
去年偶然接触过一位贵人鸟的中层。他在述职PPT里反复强调”Z世代””元宇宙””超轻量化”,但手腕上却戴着串油亮的核桃手串。当谈到为什么要推出单价千元的碳板跑鞋时,他眼神突然放空:”总不能永远卖199的鞋吧?”
这种撕裂感贯穿了所有传统品牌的转型。就像我姑妈非要给表妹买绣着凤凰图案的国风卫衣,结果那件衣服永远挂在衣柜最深处吃灰。老一辈决策者理解的”年轻化”,往往是把旧酒装进自以为时髦的新瓶子。
最讽刺的是,当安踏吃着奥运红利、特步深耕马拉松细分市场时,贵人鸟在年报里反复强调”布局电竞产业生态”。天眼查显示其子公司投资了家MCN机构,但翻遍全网找不到一个超过10万粉的关联主播。这种撒胡椒面式的转型,像极了中年大叔硬要学00后讲网络用语——除了尴尬,只剩苍凉。
三、 幸存者偏差下的集体幻觉
有个现象很有趣:每次贵人鸟传出重组消息,股吧里就会冒出大量怀旧帖。”我人生第一双皮面鞋就是贵人鸟””2003年全县运动会我们都穿这个”。但数据不会说谎——2022年其童装线毛利率仅17.3%,不及巴拉巴拉的一半。
我们或许混淆了”记忆里的品牌”和”当下的消费选择”。就像很多人怀念小时候的健力宝,但真到便利店付款时,手指还是会诚实地伸向元气森林。
上个月去晋江调研,出租车司机指着荒草丛中的旧厂房感慨:”这里最风光时每天发往全国三十车货,现在改直播基地了。”夕阳把”贵人鸟”三个字的锈迹照得发亮,某个瞬间我错觉那是一只被钉在时代标本框里的鸟。
离开时发现院墙外新栽了片银杏树,据说能招财。你看,中国人总是这样:当商业逻辑走不通时,就开始寄希望于玄学。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