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客服成为主流,人工电话为何反而更显珍贵?
前几天,我因为信用卡境外消费的一笔异常交易,不得不拨通了平安银行的服务热线。在经历了三层语音菜单、两次身份验证和一段漫长的等待音乐后,终于听到了一个真实的人声——那一刻,我竟然莫名有些感动。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AI客服几乎覆盖了90%金融咨询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会对人工服务抱有如此强烈的期待?甚至可以说,人工客服正在从一个基础服务选项,逐渐演变成一种“奢侈品”。
我曾做过一个不太严谨的实验:分别用文字客服和人工电话咨询同一个复杂的积分兑换问题。AI在5秒内给出了3个标准化方案,但它们完全没考虑我的消费习惯;而电话那头的客服专员花了8分钟,不仅解释了规则,还主动建议:“如果您常出差,其实兑换航空里程比换购物卡更划算。”
看,这就是人类独有的“关联能力”。AI可以快速检索数据库,但它不会注意到我上个月刚刷过两笔机票订单,也不会用闲聊的语气说“最近疫情反复,先生出行还是要注意防护”。这种基于经验和共情能力的灵活判断,是目前任何算法都难以企及的。
不过有趣的是,银行似乎正在把人工服务“藏”得越来越深。你会发现要转人工必须经过更多语音关卡,APP里的人工入口总比AI按钮小一号。这其实是个精妙的商业决策——用AI过滤掉70%的简单咨询,把有限的人工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高价值客户。某种程度上,能否快速接通人工客服,已经成了银行客户隐形的分级标签。
我认识的一位银行朋友私下透露,现在他们对人工客服的考核指标早已不是接听数量,而是“单次通话问题解决率”和“客户情绪安抚指数”。他们的培训手册里甚至有专门章节教如何识别客户声音里的焦虑情绪——比如语速突然加快时该用什么话术缓解紧张。
这种人性化交互正在产生意想不到的附加值。有数据显示,通过人工客服成功处理投诉的客户,后续忠诚度反而比从未致电的客户高出15%。这就像去医院看病,虽然自助挂号机很方便,但最终让我们安心的还是医生那句“这个情况我见过很多次了”。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AI在标准化服务上的优势不可替代。半夜三点查询账单日期时,我绝对不想等人工客服上班。理想的状态或许是人机协同——让AI当好“分诊台”,把复杂情绪价值和个性化需求转给人类专家。
下次当你终于拨通人工客服时,不妨留意下那个瞬间的体验。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一次真实的人类对话,反而成了最具温度的服务升级。就像自动咖啡机再便捷,手冲咖啡的仪式感永远无法被替代——人工客服的价值,或许正藏在那些算法尚未捕捉到的,细微的人性褶皱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