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咖啡厅,我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在激烈争论。年轻的那位正挥舞着手机屏幕:”王总您看,我们这套量化模型回测年化能到23%…” 年长些的男士慢悠悠搅动着拿铁:”小张啊,客户要的不是数据,是一个能让他们安心睡觉的故事。”
这个场景像极了当下投资咨询行业的缩影。不知从何时起,满大街的”财富管理师”开始用同一套话术包装自己——价值投资、长期持有、穿越周期。说得好像只要把巴菲特的名言背熟,就能让客户的账户自动增值似的。
我认识的老李就是典型受害者。三年前某知名咨询公司给他推荐了”核心-卫星策略”,结果卫星仓位的新能源基金腰斩,核心仓位的蓝筹股跌起来比题材股还凶。最讽刺的是,当他要求调整策略时,顾问反而搬出”要坚持价值投资理念”来教育他。这让我想起修车匠把客户发动机修坏了,还反过来批评人家不会开车。
真正优秀的投资顾问应该像老中医——望闻问切比背药方重要得多。我认识的一位真正帮客户赚到钱的老师傅,首先会花两小时搞清对方:这笔钱是不是婚房首付?丈母娘是否天天查账户?能承受连续几个季度浮亏?这些看似无关的细节,往往比什么市盈率、ROE更重要。可惜现在九成顾问宁愿给你发20页的宏观分析报告,也不愿问句”您最近睡眠质量如何”。
更吊诡的是行业的话语体系。明明是个需要极度个性化的服务,却充斥着”资产配置””风险敞口””贝塔收益”这类故作高深的黑话。就像理发师非要管剪头发叫”毛发立体重构术”,本质上都是为了掩盖内容的空洞。有次我故意问某个CFA持证人:”能用菜市场大妈听得懂的话解释下阿尔法收益吗?”对方支吾了半天最后说:”就是…跑赢大盘的那部分。” 那直接说”比大盘多赚的钱”不行吗?
当然最魔幻的还是收费模式。管你亏赚都要收1.5%管理费的设定,简直比共享单车的充值套路还精妙。我粗算过,如果按业绩提成,现在市面上七成顾问得倒贴客户钱。但人家早把合同条款设计得明明白白——投资有风险,建议仅供参考。这句话的免责效力,都快赶上算命先生的”心诚则灵”了。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真正的高净值客户开始回归最原始的方式——组建私人智囊团。找半个退休的基金经理、配个税务师、再搭个信托律师,每年固定支出几十万,但比把钱交给那些只会背巴菲特语录的销售型顾问踏实得多。这大概就是行业的黑色幽默:当服务变得过于标准化,顶端客户宁愿自己DIY一套解决方案。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投资咨询”的价值。它不该是精美PPT里的曲线图,而是帮某个担心儿子娶媳妇缺钱的老父亲,找到既保本又能略跑赢通胀的出路;是帮刚继承遗产的年轻人,避免被P2P和传销盘收割的防火墙。就像那个咖啡厅里年长男士说的——客户买的从来不是收益率,是夜深人静时的心安。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我那位被深套的老李最近改养兰花去了。他说看k线图不如观察兰叶脉络来得实在,至少植物不会用”价值投资”的鬼话骗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