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陆家嘴的天桥上遇到一位老股民。他指着远处闪烁的K线屏说:”你看这些曲线像不像心电图?压力位就是那条生死线——冲过去了是牛市,冲不过去…”他弹掉烟灰笑了笑,”就得准备后事了。”
这种近乎玄学的比喻让我愣了很久。我们总把压力位当作冰冷的数学问题,用斐波那契数列和移动平均线精密计算,却忘了市场本质上是个巨大的情绪熔炉。我记得2020年3月那个雨天,上证指数在2850点反复拉锯——那个被无数技术派认定为铁顶的位置,最终被恐慌性抛压击穿时,整个交易大厅响起一片撕纸的声音。那些画着漂亮趋势线的图纸,在那一刻变成了废纸。
有意思的是,压力位往往在突破后才被真正确认。这就像你永远无法真正触摸到自己的影子——当股价逼近某个关键点位时,整个市场的呼吸都会变得急促。机构投资者盯着量化模型的警报,散户们反复刷新论坛的帖子,就连财经主播的语速都会加快0.5倍。这种集体性焦虑形成的反身性效应,常常让所谓的”技术分析”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最近创业板在2400点附近的挣扎特别值得玩味。新能源板块的估值泡沫与半导体行业的政策利好正在玩跷跷板游戏,每次逼近这个魔幻数字时,总会出现神秘的大单托市。有个做量化的朋友私下跟我说,他们监测到每当指数触及2395点,就会出现异常的程序化买单——这根本不是技术分析,简直成了现代版的风水罗盘。
或许我们该承认,压力位本质上是市场集体记忆的具象化。那些被套牢的筹码、爆仓的惨痛经历、止盈的甜蜜时刻,最终都凝结成某个特定的价格坐标。就像外滩防汛墙上的刻度,记录着历史上每次大潮水的最高水位,股市的K线图何尝不是投资者情绪的潮汐表?
现在盯着波动越来越剧烈的盘面,我反而觉得所谓压力位更像是心理防线测试。当某天我们发现某个重要关口被轻松跨越时,或许不是技术形态发生了变化,而是整个市场的认知范式已经悄然迭代——就像突然发现一直害怕的怪物,原来只是窗前摇曳的树影。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创业板报收2398.67点,距离2400点差1.33点。看,市场永远比故事更会讲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