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狂欢下的冷思考:B轮可能是最危险的甜蜜陷阱

上周和一位连续创业者喝咖啡,他刚完成B轮,脸上却看不到太多喜悦。“知道吗?我现在最怀念天使轮时睡办公室沙发的日子。”他搅动着拿铁,语气里带着一种奇特的疲惫,“那时候至少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

这话让我愣了几秒。在创投圈的光鲜叙事里,B轮向来被包装成里程碑式的胜利——产品验证了,模式跑通了,资本认可了。但我们是否过于美化了这个阶段?从某种角度说,B轮可能是创业路上最危险的迷魂阵。

我记得三年前参与过一个SaaS项目的尽调。A轮时团队还保持着令人感动的克制,每个功能迭代都精准解决用户的实际痛点。拿到B轮资金后,情况开始变得诡异——突然扩充三条产品线,盲目追求DAU增长,甚至把30%的研发精力投入到根本不属于核心赛道的增值服务上。最讽刺的是,当他们终于意识到问题准备收缩时,投资人反而施压要求“对得起估值”。这个项目最后怎么样了?去年听说他们在C轮前裁掉了60%的员工。

B轮融资本质上是个悖论:你需要用金钱证明自己不需要被金钱定义。太多团队在这个阶段陷入“军备竞赛”的怪圈——竞争对手融了3000万?那我们至少要5000万。办公室要从创意园区搬进CBD甲级写字楼?必须的,不然怎么体现“独角兽气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让我想起彼得·蒂尔那句尖锐的吐槽:“我们想要会飞的汽车,结果得到了140个字符。”

b轮融资

更值得玩味的是资本市场的微妙变化。去年开始,明显感觉到投资人对B轮项目的审视角度发生了转移。从前看重的是增长曲线是否陡峭,现在更关注单位经济模型是否健康。我认识的一位基金合伙人甚至直言:“比起月增长30%但烧钱率惊人的项目,我们宁愿选择增长15%但已经摸到盈利门槛的团队。”这种转向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市场的成熟,也可能是对过去十年烧钱模式的集体反思。

有意思的是,某些最成功的项目反而在B轮阶段刻意保持“营养不良”。有家做智能硬件的公司明明可以融更多钱,却主动把估值压低了20%——为了引入真正能带来产业资源的战略投资者。还有个做企业服务的团队,在TS堆里选择了给出估值最低的那家基金,只因为对方承诺不干预运营决策。这些反直觉的操作背后,藏着对创业本质的清醒认知:融资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B轮的成功标准。它不该是庆功宴上的香槟塔有多高,而应该是团队是否还保持着对最初使命的敬畏;不该是PR通稿里又增加了多少家投资机构logo,而应该是产品是否还在解决真实的痛点;更不该是把融资额当作胜利勋章,而应该是这笔钱能否让组织进化出更健康的商业模式。

深夜写这些文字时,我突然想起那个咖啡厅里创业者的最后一句话:“现在每次董事会前,我都要把商业计划书第一页的使命宣言读三遍——生怕自己变成曾经最讨厌的那种创业者。”这种清醒的自省,或许才是B轮阶段最珍贵的资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974/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