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家庭聚会,表哥端着酒杯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阳台:”知道吗?我现在光保费每年就要交二十多万。”我差点把红酒喷在他定制的西装上——这位三十五岁的互联网公司中层,竟然手握三十多份保险合同。
“你这不就是被保险经纪人忽悠瘸了?”我忍不住吐槽。他却笑得像只偷腥的猫:”等着看吧,等你们还在纠结年化5%的理财时,我的保单已经开始滚雪球了。”
这话让我失眠了好几个晚上。我们这代人被教育要”保险归保险,理财归理财”,可现实早就把这条分界线搅得稀碎。就像我闺蜜去年买的增额终身寿,名义上是保险,实际每年盯着现金价值表算收益的样子,活脱脱就是在操盘理财项目。
有意思的是,银行现在最热衷推销的反而是保险产品。上次去办业务,理财经理绕着弯子给我推荐养老年金,计算器按得噼里啪啦响:”比我们大额存单利率高1.5个点,还带寿险功能。”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金融机构早就用脚投票了。
但最颠覆我认知的,是保险正在变成某种”反脆弱”的金融工具。我认识的一位自由职业者,把年收入20%都投入港险分红险,他的逻辑很清奇:”互联网行业说塌就塌,但这份保单只要我不死,就能穿越经济周期继续生钱。”虽然听着有点丧,但你不能否认这种思路的狡猾——用保险的确定性来对冲人生的不确定性,这算不算最高阶的理财?
当然也有玩脱的。某创业公司CEO用保单质押贷款扩大经营,结果碰上疫情资金链断裂,现在每月的还款额比员工工资都高。这种操作让我想起华尔街那句老话:”当你把避险工具变成投机工具,魔鬼就在细节里微笑。”
所以现在别人问我保险算不算理财,我会反问他:你觉得婚姻是爱情还是合伙办企业?本质上,现代保险早就进化成了金融瑞士军刀——保障是那把最显眼的主刀,但底下还藏着收益计算器、税务规划器、遗产分配器这些隐藏工具。
或许我们该停止纠结概念分类了。就像我表哥说的:”管它黑猫白猫,能帮我守住财富并增值的就是好猫。”不过看着他最近又在研究投连险,我还是忍不住提醒:工具越多,越要记得自己最初只是想找个地方安放那些深夜加班的血汗钱。
(后记:听说表哥的保单组合今年跑赢了沪深300,但这件事最让我震撼的不是收益率,而是他居然能连续十年坚持缴纳这么多保费——这种反人性的纪律性,或许才是理财最核心的奥秘)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