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秋天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我无意中听到两个基金经理的对话。其中一个晃着咖啡杯苦笑:“这行情就像在雷区里跳华尔兹——美方一有动静,咱们的创业板就先躺平。”当时上证指数刚经历又一次过山车式的震荡,而窗外的霓虹灯依然闪烁着“金融中心”的自信光芒。
这种割裂感或许正是中美贸易战最真实的注脚。官方总说“影响可控”,但当你看到自家股票账户里新能源板块的惨淡曲线,又发现隔壁老王靠出口医疗器械的股票赚得盆满钵满时,就会明白这场博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
一、被误读的“受害者叙事”
主流分析总喜欢把A股描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每当特朗普或拜登政府抛出新的关税清单,沪深指数就应声下跌。但如果你仔细观察2018年以来的数据,会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半导体板块在制裁最严厉的时期,反而走出了独立上涨行情。中芯国际的股价在被列入实体清单后半年内涨了87%,这难道只是市场非理性狂欢?
我有次和某私募基金经理聊起这个悖论,他弹着烟灰说:“知道为什么中国的VC突然集体追捧芯片项目吗?因为贸易战把‘自主可控’四个字烙进了投资人的DNA。”这种被迫的产业觉醒,像极了武侠小说里被废掉武功的主角意外打通任督二脉。当然,这种比喻可能过于浪漫——更多中小企业的真实处境,就像我温州做外贸的朋友老陈说的:“关税每涨1%,利润表上就要多划一道血痕。”
二、情绪市场的认知战
股市本质是群体心理的竞技场。去年三月那个周一,当美国宣布对稀土加征关税时,整个市场居然出现了荒谬的逆向操作——中国稀土概念股集体涨停,而美股新能源车板块暴跌。这种反应看似非理性,实则暗藏玄机:投资者突然意识到,某些领域的供应链依赖根本不是单向的枷锁。
最耐人寻味的是市场学习能力的进化。2018年第一轮关税战时,某个推特谣言就能引发百点震荡;到2022年佩洛西窜台事件时,A股仅用半天就消化了恐慌情绪。这种“免疫系统”的强化,某种程度上比任何救市政策都珍贵。就像个老股民跟我说的:“现在听到制裁消息,第一反应不是割肉,是先看哪些国产替代概念要起飞。”
三、裂缝中的光与影
不过我们必须警惕过度乐观的陷阱。上周参加某券商策略会时,有个数据让我后背发凉:尽管科创板整体市值创新高,但其中23%的企业海外营收占比超过50%。这意味着所谓“内循环”叙事下,仍然藏着不容忽视的软肋。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现在上市公司财报里开始流行用“供应链韧性”代替“成本控制”,用“地缘政治风险评估”替代传统的行业分析。这种语言体系的演变,本身就是资本对现实的妥协性适应。
尾声:在不确定中寻找锚点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视角看这场持久战。就像下围棋,表面在争夺目数,实则较量的是气韵长短。最近注意到个现象:很多基金经理的电脑屏保换成了“十四五规划产业图谱”,而不再是美联储议息时间表。
这种微妙的转变暗示着,聪明的资本早已开始用两种货币计价未来——一种是美元标价的短期收益,另一种是用产业自主性换算的长期筹码。至于哪个权重更高?看看那些逆势加仓光伏、储能板块的北上资金就知道,狼与羊的古老故事正在被重写。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