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跨境贸易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去前海谈生意,不带个区块链或者数字资产的项目,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金融的。”这话让我愣了几秒——可不是吗?就在五年前,我们还在为前海那片填海造出来的土地能不能真正成为”东方曼哈顿”而争论不休。
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Qianhai Financial Assets Exchange)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某种先锋实验的味道。官方定位是跨境金融创新平台,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金融实验室——在这里,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进行着微妙的化学反应。
记得去年参与一个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时,我第一次感受到前金所的独特之处。与传统交易所那种”铁饭碗”式的运作不同,这里的规则带着明显的试探性——就像在结冰的湖面上小心翼翼地迈出第一步,既要保持平衡,又要试探冰层的承重极限。某个下午,当我看着显示屏上跨境资产包的交易数据跳动时,突然意识到:这哪里是简单的金融交易,分明是在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铺设的一块块探路石。
但最让我着迷的,是这里展现出的某种矛盾性。一方面喊着”金融创新”的口号,另一方面却又比任何地方都更强调风险管控——这种既要放开手脚又要系好安全带的纠结,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金融改革的缩影。有一次和交易所的产品设计师聊天,他苦笑着说:”我们每天都在走钢丝,既要设计出足够吸引国际投资者的产品,又得确保不会触动系统性风险的警报。”
不可否认,前金所确实创造了一些令人惊艳的案例。比如上个月那单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资产支持证券,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资产穿透式监管,这在传统交易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某些创新产品存在着”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嫌疑——就像给老房子刷上新漆,本质上还是在原有的框架里打转。
有意思的是,最近和一些国际投行朋友交流时,他们看待前金所的角度完全不同。一位新加坡的基金经理直言:”这里最值钱的不是交易产品,而是中国金融开放的’压力测试场’。”这个观点让我茅塞顿开——也许我们太过关注交易量、产品创新这些表象,反而忽略了更深层的战略价值。
说到底,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的魅力不在于它已经做成了什么,而在于它正在尝试什么。在这个全球金融秩序重构的时代,这样一个既接轨国际又扎根中国的实验场,其价值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就像我那位做贸易的朋友最后说的:”别管现在能看见什么,重要的是这片海将来能航行什么样的船。”
(写完这些,我突然想起第一次去前海时看到的那句标语:”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三年过去了,这句话正在以比想象中更复杂的方式变成现实——只不过,这条通往未来的路,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曲折得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