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记得2016年那个闷热的夏天,在北京金融街的咖啡馆里,对面那位头发花白的基金经理抿了一口美式,突然问我:”你觉得现在买黄金基金的人,到底在买什么?”
那时金价正经历一轮暴涨,市场上充斥着”避险资产””抗通胀””保值增值”的老生常谈。但七年后的今天,当我看着黄金ETF的净值曲线像过山车一样起伏时,那个问题依然挥之不去。
黄金信仰的裂痕
我们总习惯给资产贴标签——股票是”成长”,债券是”稳健”,黄金则是”避险”。但去年俄乌冲突爆发时的情况让我产生了怀疑。当时我持有的某只黄金基金在冲突首日确实跳涨了3%,但随后一周却累计下跌了1.2%。更讽刺的是,同期某军工主题基金涨了15%。
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凯恩斯那个著名的比喻:黄金是”野蛮的遗迹”。现在看来说它野蛮可能过分,但它的避险功能确实正在变得仪式化——就像暴雨天里有人坚持打伞,更多是心理安慰,而非实际防护。
基金经理的纸牌屋
有件事说出来可能得罪人:很多黄金基金经理自己都不信黄金。去年参加某个行业闭门会,听到一位明星基金经理直言:”我们现在配置黄金,主要是为了应对客户的心理需求,就像餐厅必须提供筷子——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这种表里不一的配置逻辑造成了一个诡异现象:很多黄金基金的实际持仓中,金矿股占比远高于实物黄金。换句话说,你买的可能不是黄金本身,而是黄金概念股——这就像你想买面粉抵御饥荒,结果买到的是面包店的股票。
数字黄金的降维打击
我侄子去年用压岁钱买了0.01个比特币,当时我笑他荒唐。但现在回头看,这个00后用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当年轻人谈论”数字黄金”时,他们眼里传统黄金基金就像我爷爷收藏的粮票——有历史价值,但流通性存疑。
这不是说比特币会取代黄金,而是揭示了更深层的代际认知断层。当Z世代更习惯在手机屏幕上滑动资产净值时,那个需要存放在金库里的黄色金属,正在从投资品变成博物馆展品。
个人的尴尬实验
去年我做了个实验:把10万元分别投入某黄金ETF和某新能源基金。结果令人沮丧——12个月后,前者收益3.7%,后者亏损18.2%,但我反而更焦虑。因为黄金的那点收益甚至跑不赢银行理财,而新能源的亏损至少让我感觉自己是在参与时代变革。
这或许暴露了黄金最致命的软肋:它太”正确”了。就像婚姻里的老实人,挑不出毛病,但也激不起热情。在投资这个需要偶尔疯狂的游戏里,绝对的理性反而成了另一种风险。
最后的悖论
最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各国央行在增持黄金,但散户却在撤离。这种机构与个人的行为背离,像极了婚恋市场的现状——长辈们还在强调门当户对,年轻人却更相信心动感觉。
也许黄金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投资回报率,而在于它作为价值尺度的永恒性。就像我书房那个祖传的金锁,它永远不会变成爱马仕包包,但每次摸到冰凉的锁面,就会想起曾祖父那句”盛世藏玉,乱世藏金”的老话。
现在回答2016年那个问题:买黄金基金的人,买的可能不是收益,而是一种对抗时间洪流的安全感。虽然这种安全感正在数字化浪潮中慢慢褪色,但就像纸质书永远不会被电子书完全取代一样,黄金总会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只是这个位置,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
(写完这篇文章时看了眼金价:1923美元/盎司。不知道七年前那位基金经理如果看到现在这个价格,是会觉得自己预言成真,还是感慨时移世易?)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958/